第986章 回门一(第2页)
>“今日始知,所谓进步,并非推倒旧墙,而是在废墟之上搭桥。桥这头是千年信仰,那头是未来光明。我们不必强迫谁跨步,只需点亮路灯,让人看见路的存在。
>
>有个小女孩今天问我:‘老师,等我学会看病,能不能治好阿爸的风湿?’我说能。她笑了,露出缺了门牙的嘴。那一刻,我觉得所有苦难都有了意义。”
几天后,首批三百支疫苗投入使用。接种点设在寺庙前的广场上,僧人们主动腾出禅房储存药品,还编了一首新经文:“针尖入肉刹那间,慈悲化作金刚盾;瘟魔退散琉璃净,众生安康即佛恩。”
成效迅速显现。新发病例增长率由每日百分之八降至百分之一以下。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妇女报名参加医护培训。她们中有的是寡妇,有的是逃婚少女,甚至有一位七十岁的老太太,拄着拐杖走了四天山路前来学习量血压。
“我想活明白点。”她颤巍巍地说,“以前生病只知道磕头,现在我知道,头要磕,药也要吃。”
消息传回京城,贾琏正在批阅一份奏折??湘西某县令因阻挠女子入学被革职查办,其宅邸已被改为县立女中。他合上文书,唤来内侍:“去藏书楼取那幅地图来。”
片刻后,一幅巨幅绢帛铺展于案。这是全国“科学抗疫示范区”建设蓝图,红点标记着已建成的实验室,蓝线连接着计划中的通信中继站,绿色区域代表已完成扫盲的村庄。而在最西端,一个金色圆圈熠熠生辉:**达孜??中国首个高原自主疫苗生产基地。**
他凝视良久,提笔在侧空白处写下:
>“昔秦皇筑长城以御胡马,今吾辈建科学之垣以抗死神。彼以砖石为基,我以知识为柱;彼护一时疆土,我卫万代民生。功业孰高,后世自有公论。”
此时,南方广州港再次迎来一艘远洋商船。船主仍是陈姓华侨,此次带来的不仅是第二批设备,还有一群特殊乘客??十五名留美学成归国的青年科学家,其中有三人是女性,最年轻的一位仅二十三岁,手提箱里装着她在麻省理工设计的微型净水装置原型。
他们在码头受到热烈欢迎。记者问他们为何放弃国外优渥条件回国,那女孩微微一笑:“因为我记得小时候,妹妹喝脏水死了。现在我有能力让她这样的孩子活下去,为什么不回来?”
这句话被登在第二天各大报纸头版。
而在伊犁夜校,薛蟠终于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虽然“薛”字少了一横,“蟠”字像个扭动的虫子,但他认认真真地在作业本上抄了一遍又一遍。昭书夸他进步大,他嘿嘿笑着,掏出一块用自己做的肥皂换来的糖果塞给她。
“闺女,爹现在懂了。”他嘟囔着,“你说的那个‘科学’,其实就是……想让人都好好活着的东西吧?”
昭书鼻子一酸,用力点头。
万里之外的美洲,宝琴站在联合国讲台上,代表亚洲发展中国家发表演讲。她身后大屏播放着达孜村孩子们唱童谣的画面,歌声清脆:
>“洗手七步法,喷嚏捂口鼻,
>脏水不能喝,生病要早治。
>阿妈会测温,阿爸戴口罩,
>医生阿姨说,健康最重要!”
台下掌声雷动。一位非洲代表起身提问:“您认为,贫穷的土地能否孕育科学?”
宝棋微笑答道:“能。因为那里的人最懂得??科学不是奢侈品,而是生存的必需品。当我们把听诊器交给第一位乡村女医,我们就已经改变了历史的方向。”
演讲结束,她回到办公室,发现邮箱里有一封新信。发件人是苏蘅,附件是一张照片:雪山上飘扬着一面旗帜,上面绣着中文与藏文并列的字样??
**“生命至上,真理无界。”**
信中写道:
>“妹妹,我们做到了。疫苗量产了,学校扩建了,连最难缠的土司都送来女儿求学。昨天夜里,一个新生儿平安降生,母亲用温度计监测了三天体温,父亲用消毒剪刀剪断脐带。他们给孩子取名‘明珠’,意思是‘黑暗中的一颗光’。
>
>我知道你在远方奔波劳碌,或许疲惫,或许孤独。但请记住,你种下的种子,正在一片片贫瘠土地上破土而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同一片星空下前行。
>
>下个月,我们将开启‘千里送苗行动’,用牦牛队把疫苗送到每一个帐篷。如果你能回来,我想请你亲自为第一个接种的孩子戴上护身符??这次,是银饰镶着显微镜图案的。”
宝琴读完,久久无言。窗外夜色深沉,校园早已安静。她起身走到书架前,取出那本烫金封面的《女子科技博览会纪要》,轻轻摩挲着封底那行小字: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她翻开扉页,提笔添上一句:
>“此舟已启航,载万千希望,驶向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