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85章 听墙根(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掌声雷动。

自此,防疫工作全面展开。村民学会佩戴口罩、隔离病人、焚烧污染物。孩子们被教唱一首新童谣:“洗手七步法,喷嚏捂口鼻,脏水不能喝,生病要早治。”歌声飘荡在山谷之间,竟渐渐融入了早晚课的诵经声。

而在南方广州港,一艘来自南洋的商船悄然靠岸。船主是一名归国华侨富商,姓陈。他此行并非为了贸易,而是专程送一批特殊货物:五十箱玻璃试管、二十台离心机、三百公斤化学试剂,以及一封密信。

信是宝琴从美国寄来的,附有一份详尽的技术清单。“这些设备可用于建立本土化验室网络,尤其适合边远地区快速检测传染病原体。”她在信末写道,“另,请转告二哥哥:哥伦比亚大学已同意与中国联合创办‘国际公共卫生研究院’,首批将招收百名留学生,半数为女性。”

贾琏读完信,久久伫立窗前。他知道,这意味着中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参与全球科学体系的构建,不再只是学习者,而是合作者、贡献者。

他提笔拟旨:在全国五大行政区设立“科学抗疫示范区”,拨款兴建标准化实验室,招募万名基层卫生员,推行“一村一医”计划。同时宣布,凡女子考取医学相关学位者,除免学费外,每月另发津贴三银元。

诏书颁布当日,全国震动。有守旧派官员联名上书反对,称“妇人干政,国之不祥”。更有甚者,在街头张贴檄文,污蔑贾琏“欲以洋技乱华夏纲常”。

对此,贾琏只回了一句:“当年王安石变法,天下谤之;百年后,人人称其贤。时间自会证明一切。”

风波未平,另一则消息又起??西南某土司之子绑架两名女教师,宣称“宁死不受妖书荼毒”。事件引发军方介入,七十二小时内解救人质,擒获匪首。审讯中揭露,幕后竟有前朝余党资助,意图制造民族对立,阻挠新政推行。

贾琏下令公开审判,并邀请各地乡绅、族老旁听。庭审全程使用汉语、苗语、彝语三语播报,证据陈列包括受害女师的教学笔记、学生进步记录、乃至她们亲手绘制的山区水源分布图。

“她们不是来毁传统的。”检察官陈词铿锵,“她们是来让你们的女儿不必再走三十里山路挑水,让你们的妻子不再因难产而死,让你们的孩子活过五岁!”

判决宣布:主犯死刑,从犯流放西北垦荒三年,期间必须参加扫盲班并考试合格方可返乡。

此举震慑四方。短短两个月内,全国新增女子学堂一百三十七所,识字班逾两千个。就连一向闭塞的湘西山区,也有村妇自发组织“姐妹读书会”,白天织布,夜里点油灯共读《生活常识六十讲》。

这一夜,贾琏独自登上皇宫藏书楼顶层。这里收藏着他主持编纂的《万国通志》《格物汇编》《女学章程总录》等数百部典籍。他翻开最新一卷《国民教育年鉴》,看到里面记载的数据:

【全国适龄女童入学率:41。6%(较十年前提升38个百分点)】

【女性医生占比:29%】

【农村产妇死亡率下降幅度:73%】

【盲文教材覆盖省份:18】

他的指尖停在一行小字上:“据各地汇报,已有超过六万名妇女通过夜校识字,其中三千余人开始尝试记账、签合同、甚至参与村务议事。”

泪水无声滑落。

他知道,这不是终点,甚至不是中途。前方仍有无数暗流涌动,有旧势力的反扑,有自然灾难的威胁,有思想深处根深蒂固的偏见。但他更清楚,当第一个女人拿起听诊器,当第一个女孩写出自己的名字,当第一个母亲学会用温度计量体温??变革就已经发生。

翌日清晨,一道圣旨传遍天下:

“自即日起,凡阻挠女子求学者,无论官民,一律革职查办;凡举报此类行为者,赏银十两;凡女子考中秀才以上功名者,赐匾额一方,题曰‘慧光照世’。”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伊犁夜校课堂上,薛蟠正吃力地念着一段新课文:“科……科学,是照亮黑暗的灯;知识,是打破枷锁的锤。”

昭书在一旁纠正:“爹,是‘kēxué’,第二声。”

他咧嘴一笑:“对对对,就是那个‘磕药’的‘磕’!”

满堂哄笑中,老人挠头憨笑,眼角皱纹里盛满了光。

万里之外的美洲大陆,宝琴收到了国内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竟是那本最初的手抄本《女子科技博览会纪要》,已被精心修复装帧,封面烫金印着中文与英文双语标题。随书附信一封,署名是黛玉、湘云、探春、迎春四人联名:

>“妹妹远行,带去了我们的梦。如今你在彼岸播下的种子,已在故乡开花。愿你知,你从未孤单。大观园里的每一片叶、每一缕风,都在为你低语:前行吧,光在路上。”

宝琴抱着书,站在阳台上望向东方。晨曦初露,校园钟声悠扬响起。一群学生奔跑着穿过草坪,手中挥舞着刚刚印好的传单??那是她指导的学生们发起的“援助亚洲女工健康计划”倡议书。

她深吸一口气,转身走进教室,打开投影仪,开始新一天的课程。

“今天我们来讲讲疫苗是如何诞生的。”她微笑道,“故事要从一百年前的一位中国农妇说起。她发现挤牛奶的姑娘不得天花,于是大胆推测……”

阳光洒进窗棂,照亮了讲台上那本静静躺着的书。封底刻着一行小字,无人注意,却贯穿时空: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