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5560(第5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难道是莫家安排?

来不及细想,蔡云子的声音又传过来,“我爸爸还说,要约时间采访你。”

“是吗?”这也是个没听说过的消息。

她上周闷头上课,好像因为无法分心,错过了很多身边的消息。

回去了一问大嫂,得知:

“是老爷的意思,也是太太一力经手的。”

瑞芬虽然不揽功,但文薰知道,她和大哥肯定出力了,不由得又是感谢。

瑞芬笑着拉住她的手:“都是一家人,客气什么?你出书,是给家里沾光去了,别多想。再说,你也真不能谢我,我最近都没管家事了。”

文薰忙问:“怎么了,不舒服吗?”

瑞芬点头,“请了大夫,说是身子有些不足,需要养养。”

文薰恍然大悟,不藏私地分享起自己的经验:“我上回回舅家,也请了大夫把脉,还获得了一些食谱呢。”

“是吗,怪不得最近你院子里吃饭那么讲究。”瑞芬笑着,不经意间转移话题,“欸,你那套书我也留了一本,有空啊,我也要瞻仰朗先生的大作。”

文薰又被她夸张的用词夸得不好意思了。

今天她打定主意料理私事,在去见了莫太太表示感谢后,还去找了二嫂琼玉。

她们俩妯娌也是好久没有交流了。

文薰主要是告诉琼玉在沪市见到宝瑶的事。琼玉在细问清楚后,多有感谢,又提出要请文薰吃饭。

除此之外,在报纸上,也有议评员发表了对文薰译作的点评。

大约她是新人,无甚名气,外界对她尚算包容,十篇文章里只有半篇恶评。

也有一些报社过来为她做了两篇专访。

同时,她还收到了许多由出版社转寄的,热情读者的来信。

“朗先生的翻译作品和他人不同,光说注释的仔细便能使人惊喜。作者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解决、解释文章中的每一个生词,且对两个世纪前的俚语做了合适的,同源的本土化翻译。一部十分令人惊喜的作品,期待先生的下次译作。”

“没有男性视角的高高在上,只有对原作的深度共鸣。朗先生用平实生动的文字,将伯莱恩小姐在成长中发生的各种故事亲切道出,我们能看到一位勇敢的,努力寻求自身价值的姑娘。看完这个故事,我好像与这位来自英国两百年前的姑娘成为了朋友。非常感谢先生对这位少女人格的正视,以及与原作者同源的悲悯。”

读者们的正面评价以及高度肯定,让文薰心中被注满了喜悦。

这便是翻译工作能够获得的成就感。

第57章记秋季学期

《伯莱恩小姐》给文薰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读者们的好评和热情不仅鼓励到了她,也让更多出版社、报社之类的编辑找上了门。

加上之前在沪市开会时认识的编辑,文薰手里已经有了不少的人脉。她将名片用心收好,觉着,说不定往后哪一天就能用上。

进入文坛至今,除开译者联盟,在《伯莱恩小姐》成功出版一事上,文薰受长辈之益良多。老师朋友帮她,朗家的父母帮她,莫家的公婆也帮她……或许在他们眼里,已经成家立业的文薰依旧是孩子。

这种爱护既是关心,也是囚笼。文薰十分明白,她不可能一辈子在亲朋们的照看下生活。

别人有不如自己有。她这样教巧珍,自己也贯彻着这样的道理。

人一定得自己强大,才有对抗一切的力量。

等“痛苦”的补课两周完全过去,工作上的事务完全安定好,文薰也开始往孙乐和的《江东杂谈》报纸上,以“立坚道人”的身份连载小说。

那是她之前在英国时就着手书写的,有讽刺现实意义的短篇故事。这些文稿被文薰装箱跨洋运来,后来又跟着嫁妆进入莫家,终于有机会面世了。

文薰现在的想法和心境已经和当时不一样,她在将文稿寄出去时,还会做适当的修改。

这些故事分上下两则,购买《杂谈》两期便可全部阅读完毕。文薰此举,一是为了锻炼写作技巧有意为之,二来也是应孙社长要求,留下悬念,增加报纸的订阅率。

关于建设小说伏笔的方面,文薰有些疑惑之处,但她存了个心眼,不想霞章发现,便没问他(毕竟那人看书极快,看的还杂,记性还好)。一开始她只自己琢磨,后来经吴品芳介绍,认识了金陵大学文学系的作文老师陈玉兰,日常请教之余,还从这位新朋友之处获得了不少书籍,学到了不小经验。

这种进步,被莫霞章在阅读她来信中时,从细枝末节中发现。他在回信中指出:“夫人如今用文字讲起故事来活灵活现,让人看了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莫非最近在此方面有所精进?”

敏锐之程度实在可怕。

文薰又开始畅想霞章到时候发现“立坚道人”便是她的一天。

之前二人为了这回事吵架,现在仿然变成了一种情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