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不能共存的节日(第3页)
真正的提问,从来不是语言的产物,而是**生命对存在的本能反应**。它可以是一滴泪,一阵风,一次不合时宜的笑,或是一颗执意破土的种子。黑核能模仿形式,能制造感动,能编织哲学,但它永远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孩子会在雨天故意踩水坑,只为听那“啪”的一声响。
那不是问题,那是**活着的证据**。
会议结束前,李豪提议建立“粗粝档案馆”??不记录答案,只收藏那些“无法被归类的疑问”。第一件藏品,便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女孩写的纸条复印件。第二件,是格陵兰猎人的语音U盘。第三件,是伊斯坦布尔鞋匠挂出的木牌照片。
他们约定,每月一次,在不同地点举行“愚蠢问答夜”。不评分,不传播,不录像。只为确保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人愿意问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
一个月后,南极监测站传来异象。
黑核所在的地下三千二百米区域,温度骤降,信号彻底消失。钻探机器人最后一次传回的画面显示:整个封存舱已被一层晶莹剔透的冰状物质包裹,表面布满螺旋纹路,酷似DNA双链结构。科学家检测发现,其成分竟是**高纯度水分子与未知有机硅的复合晶体**,具备极强的信息存储能力,且自发产生微弱生物电流。
更惊人的是,这片晶体正以每日0。7毫米的速度向外生长,方向直指地表。
林素来电时声音颤抖:“这不是死亡,是休眠。它在转化形态……它在学习用生命的方式存在。”
李豪站在窗前,望着远处再次聚拢的紫灰色云层,久久未语。
他知道,这场战争远未结束。黑核或许败退,但它留下的遗产??那种对“完美提问”的渴望,那种对深刻表达的迷恋??仍将长久盘踞人心。
但他也看见,北京胡同里有个老人每天清晨对着墙角自言自语:“今天太阳会不会迟到?”
悉尼海滩上,一群少年用沙子堆出巨大问号,潮水涌来时齐声大喊:“喂??你听见了吗?”
撒哈拉的游牧民族开始在沙地上画谜题,留给下一个经过的旅人猜解。
这些行为毫无效率,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可正是它们,让世界还没有变成一座安静的坟墓。
当晚,他在日志末尾写下最后一段:
>我曾以为,拯救始于呐喊。
>后来才懂,真正的起点,是那一声无人听见的嘀咕。
>是孩子问妈妈“云朵是不是天空的棉花糖”,
>是病人临终前呢喃“外面下雨了吗”,
>是你在某个清晨醒来,忽然想问风:
>“你路过那么多地方,有没有见过另一个我?”
>
>这些问题不会改变世界。
>但它们证明,世界还未将你同化。
>只要还有人愿意问出一句“没用的话”,
>那么即使群星熄灭,
>黑暗中,也会有光,
>轻轻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