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07章 宋骑出击(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第107章宋骑出击

“鐺鐺鐺一——”

两日后的清晨,环州西面的定边寨响起代表预警的警钟,钟声响彻这座並不算大的城寨。

定边,並不意味看这座城寨就一定建於宋国与他国的边界,但大概率代表它处於宋国可控范围的边沿,再往外可能就是宋国力所不及的羌地,诸如此类的定边寨、定边城、定边堡,在陕西四路境內存在多处,为有所区分,环庆路也称这座城寨的另一个称呼,竇城子。

当负责警戒的哨兵发现异情之际,竇城主竇兴安立即命人敲响警钟,向城內军民发出警讯。

主,也可称为城主,即一地城寨掌军权的长官,正式职事官名为知某某城事,比如当年种世衡在青涧城,就是知青涧城事。

一般城县,既有县令、又有县尉,前者主管县域军政,而后者专管县內军事、治安,但边域小城大多不设县令,由主兼管城內一切事物。除非是战略要地的城寨,州衙会特派兵马都监、兵马押监级別的官员出任主,其他小城的主大多都不入品级,仅择选当地有名望者、且心向宋国者充当。

比如竇兴安,他就是竇城本地人,由环庆路授予押监之职,与其说是仕官,倒不如说是另一种变相的笼络与羈摩。

在警钟响彻之际,不巧正在城外务农、砍柴、狩猎或者干其他差事的乡民立即返回城內,与城內乡人一同赴家找出兵器,然后急匆匆奔赴城墙,准备抵抗进犯的外敌。

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这正是乡兵的最佳概括,在某些宋国禁兵力不能及的边域城寨,乡兵才是抵御西夏进犯以及当地羌人作乱的主力,他们最多只知道当地州府,不知宋国朝廷,也不知宋国官家,甚至於他们对那也不甚关心。

细观此刻城上,竇兴安身旁一眾乡兵,兵甲不全者比比皆是,少数乡兵穿戴有昔日战死禁兵遗留下来的甲胃与兵器,其余乡兵大多穿戴以羊皮、鹿皮等材料自行缝製的甲胃,作战兵器基本也是自製的弓,及草叉、狼牙棒、木枪等物。

他们神情焦虑地盯著城外的高塬远处,面色带有不安,但更多的是某种坚毅,论镇定並不亚于禁兵。

当然,这些人当中大多数人其实並非为宋国而战,更不是为了什么大义,他们之所以在听到警钟后立刻奔赴城墙,严正以待,主要还是为了守护家园、保护亲人。

“这人数—看来不少啊—

城门楼上,竇兴安死死盯著远处的高塬,只见在他视线可及区域內,一股数量不少的骑兵,好似涨潮般迅速向他竇城逼近,儘管隔得较远,尚不能確切辨別人数,但那似潮水般的军势,也足以令竇兴安及一眾乡兵如临大敌。

直到那股骑兵接近竇城一里之內,竇兴安忽然一愣。

“主,似乎是我大宋的骑兵。”从旁或有一名小校道。

竇兴安皱著眉头没有说话,死死盯著迎面而来的骑兵,盯著军中几面旗帜,待对方愈发靠近他也愈发清楚地看到了那几面旗帜上的字样:蕃落军团蕃落军团第九指挥、第十九指挥、第二十七指挥、第七十指挥、第七十二指挥、第七十九指挥,整整六个营的番落骑兵。

陕西四路就属蕃落骑兵驻扎最多,当初竇城也曾驻有一营,竇兴安自然不会不知,但眼下情况特殊,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似乎对面那支骑兵的统帅也对竇城有所防范,特地令魔下骑兵在二百步外佇立,而他自己则带著一队骑兵来到城下,高呼道:“我乃涇原路兵马都监郭逵,奉陕西经略招討安抚副使赵肠赵帅之命,特来竇城驻扎,城上可是竇兴安竇主?”

竇兴安仔细辨別城外骑兵的甲胃,见对方虽然甲胃陈旧,但却是一色的禁兵军式盔甲,心中已经信了八九分,毕竟凑二千多套蕃落骑兵的甲胃可不易,別说当地羌族部落办不到,怕是西夏都未必能做到。

於是他衝著城下喊道:“我便是竇兴安,郭都监远来辛苦,鑑於之前州衙颁布戒严之令,请容我先確定郭都监的身份,请莫见怪。”

“当然。”城下的郭逵毫不在意,翻身下马,挥挥手示意从骑不必跟隨,只身一人走向城门。

见此,竇兴安迅速下了城,命人打开城门,出城与郭逵相见。

待见面后,郭逵取出公、官浩递给竇兴安,解释道:“这份公並非发自庆州,而是由知环州安俊安知州代发,上面除安知州的签令外,也有赵副使的签令与用印。”

看著那“陕西经略招討安抚副使赵”字样的用印,竇兴安也难以辨別真假,但直觉判断大概是真的。

再一看公,只见上面明確表述郭逵有权临时徵用涇原、环庆二路任何一座城寨为驻地,令当地主务必给予配合,提供粮草及一切所需,期间所耗费皆记录在案,日后由涇原路、环庆路派人补足。

竇兴安出任竇城押监这么些年,还从未见过有哪位都监、指挥得到过如此宽鬆自由的自主扶择之权,惊讶之余將公与官浩归还郭逵,隨即抱拳道:“竇城子押监竇兴安接令,將尽我所能配合郭都监。”

“麻烦竇主了。”郭逵笑著还礼。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