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好多老东西(第1页)
晨光透过旧货店斑驳的玻璃窗斜斜地洒进来,空气中浮尘轻舞,像一层薄雾笼罩在陈列架之间。马耀阳摘下墨镜,指尖微微发紧,目光一寸寸扫过那堆泛黄的手稿与捲轴,仿佛怕惊扰了沉睡多年的魂灵。
进店后。
他先拿起那封沈砚秋的信,对著光细细端详纸背纤维,又用放大镜观察墨跡渗透的深浅。“这纸是五十年代岭南文具厂特供的『雪涛宣,七十年代就停產了。”他低声自语,“墨是陈年松烟,行笔顿挫间有股子倔气。。。不像是仿的。”
他忽然抬头:“小陈,你查过『枫林坳那个地方吗?”
陈家树正將一幅残破的地契放入展柜,闻言一顿:“查过。地图上的標记和现在行政区划对得上,就在老家县誌记载的古驛道边上。我父亲小时候还提过,那边有户姓周的人家,祖上做过私塾先生。”
马耀阳点点头,没再说话,只是把信轻轻放回丝绒托盘,眼神却已变得凝重起来。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封遗信,更像一把钥匙,通往一段被掩埋的歷史。
接著,他转向那幅《虾趣图》。这次他没有急著戴手套,而是退后半步,眯起眼远观整体构图。良久,才缓缓开口:“齐白石九十二岁之后的作品,笔法趋於简拙,但神韵愈老辣。这幅虾须三折而不断,尾翼开张如扇,活!太活了!可……”他终於戴上白手套,小心翼翼揭开画角一小块裱边,“你看这里。”
陈家树凑近。
只见绢丝边缘露出极细的一行小字,几乎与霉斑融为一体:“庚子春三月,师命补墨,弟子王继安记。”
“王继安?”阳丽娇在一旁翻手机资料,“建国初期中央美院国画系毕业,五十年代曾在荣宝斋任职,后来下放到江西农场……八十年代平反后销声匿跡。有人说他晚年隱居湘潭,专为老人代笔润色。”
“不是润色。”马耀阳摇头,“这是全幅代笔,仅由齐老亲题款印。当年这类作品从不流入市场,只作人情馈赠或子女留念。若能考证出此画曾属齐氏家族流出,並有文献佐证,拍卖会上至少七十万起步,甚至可能破百万。”
他说完,长吁一口气,仿佛卸下千斤重担。
然后,他的视线落在那一卷《南园诗草》上。
他翻开扉页,看到“孙陈维楨谨识”六字时,手指竟微微一颤。他抬眼看向陈家树,声音低了几分:“你是……这支后人?”
陈家树点头:“族谱上写著,我是第十九代。”
马耀阳沉默片刻,竟郑重地摘下手錶、戒指,洗净双手,才重新戴上手套,捧起手稿一页页翻阅。当他看到最后那句批註“此卷若得传世,望后人勿忘故土之根”时,喉头动了动,轻声道:“这不是普通的家藏抄本……这是文化血脉的延续。”
他合上册子,转向陈家树:“这件东西,不出手则已,一旦亮相,必將在学术界掀起波澜。岭南诗派研究会这些年一直在找陈维楨的佚稿,《南园诗草》正是其中之一。若经专家鑑定属实,其价值不在金钱,而在文脉传承。。。但市场估价,保守估计也在一百二十万元以上。”
陈家树低头看著自己的手,那上面还沾著昨夜整理纸品时蹭到的灰尘。他忽然觉得胸口发烫,像是有什么东西从百年前穿越时空,轻轻落在了他的肩上。
这时,马耀阳又俯身,在剩下的三十多件杂项中逐一筛查。他动作极慢,每一寸纸面、每一道摺痕都不放过。
约莫半小时后,他停在一件看似寻常的物件前。。。一本用牛皮纸包裹的日记本,封面无字,內页以钢笔书写,日期始於1967年3月。
“奇怪……”他喃喃,“这种纸本一般撑不过五十年,可这本的纸张韧性尚存,墨跡也未完全氧化。”
【记住全网最快小説站101看书网书库广,??????????????????。??????任你选】
他快速翻看几页,瞳孔骤然收缩。
“这是……一位省文史馆研究员的私人记录!”他语气陡然激动,“里面提到多件文物在动盪年间转移的过程,还列出了几处秘密藏匿地点,包括一座被毁的书院遗址、一口废弃古井的位置坐標……最重要的是。。。”他指著其中一页附图,“这张手绘平面图,標註的是一座明代藏书楼的地基结构,极可能是早已湮灭的『崇文书院原址!”
陈家树心头一震。他知道,那座书院曾是湘楚地区最大的民间藏书之所,清末毁於战火,至今未有確切考古发现。
“这份日记,”马耀阳沉声道,“不仅是歷史见证,更是打开一座文化宝藏的线索图。单论史料价值,难以估量;若用於学术研究或文旅开发,潜力无限。保守估值,不少於六十万元。”
他又继续翻检,在一堆旧信札中抽出一封火漆封缄的航空信。信封寄往香港,落款时间为1982年,寄件人署名“李慕云”。
“李慕云?”阳丽娇脱口而出,“是不是那位八十年代从大陆辗转去港的著名收藏家?据说他一生致力於抢救流散海外的中华文物!”
马耀阳小心拆开信(经確认为允许公开的非隱私文件),读罢脸色微变:“他在信里说,自己正筹备成立一个『华夏遗珍基金会,准备回购一批流失民间的重要文物,並列出首批擬购清单——其中就有两件,是我们今天收到的这批货物里的!”
眾人皆惊。
第三件,则是一册装订粗糙的小册子,名为《旧城砖录》。作者不详,內容记录了本县城墙歷代修缮所用城砖的铭文拓片共一百零七种,时间跨度从明洪武至民国二十三年。
“这些铭文,”马耀阳眼中闪出精光,“是城市记忆的dna。每一砖都承载著一段地方史。如今全国兴起古城修復热,这类系统性资料极为稀缺。若有机构做歷史文化街区申报,这份册子就是核心支撑材料。別看它不起眼,实际价值不低於五十万元。”
话音落下,店內一时寂静。
阳光悄然移过货架,照在那些泛黄的纸页上,仿佛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金边。
陈家树站在柜檯后,望著眼前这一件件穿越风雨留存至今的旧物,忽然明白:他经营的不只是旧货店,而是一座通往过去的桥樑。
而此刻,桥的那一端,正有人在等待归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