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欲要离山游歷(第4页)
祖师的声音不高,却似携著某种天地至理。
每一个字都如晨露坠叶,清晰地落在眾弟子耳中,又似春风拂过,悄然渗入心神深处。
讲至散化五行变万神时,他指尖轻捻,殿中忽然泛起五色霞光,霞光里隱约可见无数身形变幻。
或为猛虎下山,或为游鱼潜渊,或为飞鸟击空,或为人形、仙影。
种种变化浑然天成,不见半分滯涩感。
眾弟子只觉眉心微烫,仿佛有什么枷锁被轻轻叩击,对形变二字的理解陡然深了一层。
说到不惮虎狼之凶残,亦以却老年永延时,祖师话音稍顿,目光扫过殿中,似有一道温和却极具穿透力的气息掠过眾人。
王禹只觉体內法力微微震颤,那些因修炼而沉积的细微杂质竟被这气息涤盪而去,原本就精纯的法力愈发圆融。
更妙的是祖师讲经时的语调顿挫时而如洪钟大吕,震得人杂念尽消。
时而如私语呢喃,引著人沉入经文深处。
同样的黄庭內景,玉书真文,初听时只觉是寻常经文,再听时却能从中品出炼神之法,反覆回味,又能悟出调气之道。
王禹借著闻一知十的天赋,將经文与自身所学对照,有时甚至能对九转金身第三转的思路有一丝明悟。
殿外晨雾渐散,日头初升,金光透过窗欞洒在祖师衣袍上,与他周身縈绕的淡淡的紫霞交相辉映。
眾弟子或凝神静听讲道,或闭目体悟心得,无人言语,却能感受到一股无形的道韵在殿中流淌。
將每个人的心神都牢牢吸附在那一字一句经典之中,浑然忘却了时间在流逝。
巳时三刻,祖师结束了讲道,开始回答弟子们修行之路上的疑惑。
巳时末,轮到王禹上前时,王禹並未和前面的师兄弟一样,提出道途上的疑惑,而是跟祖师提出了外出游歷的请求。
“祖师明鑑,弟子一身道行已达当前所能达到的极限。
可纵使这样,弟子依旧没有十足的把握能从天雷劫下浴火重生。
故而,弟子想要下山游歷人间增长阅歷,以期能够更好的面对天雷劫的威胁。”
前殿內的眾弟子见王禹提出外出游歷的请求,尽皆感到不解。
在他们看来,方寸山虽然在声威上比不得崑崙山、须弥山、灵山等太古神山。
可在修行资源与道法精妙上,却丝毫不逊於那些顶级仙山。
尤其是祖师亲授的机缘,更是外界求都求不来的福泽。
王禹为何要放著这般宝地不守,偏要去人间俗世增长阅歷?
就连一直觉得王禹沉稳得不像话的种玉与真慧,此刻也微微蹙眉,显然没料到王禹会跟祖师提出外出游歷的请求。
祖师端坐石座之上,目光在王禹脸上停留片刻,那双仿佛能看透万古的眸子里並无讶异,反倒带著几分瞭然於心。
祖师缓缓开口,他的声音依旧平和安寧:“你想下山,是觉得方寸山已经打磨不了你的道行了?”
王禹躬身一拜,语气恳切:“弟子不敢妄议山门。
只是弟子深知,修行一道,不光要修法力境界,更要修心境阅歷。
方寸山清静无扰,是世间一等一的修行宝地,却难见红尘百態、人心诡譎。
弟子创九转金身,欲求不朽,可若连人间烟火都未曾沾染,连世间善恶都未曾亲见,这不朽二字,未免显得空泛。
更何况,祖师曾说过,天雷劫考验的不仅是实力,更是对道的坚定与对世的认知。
故而,弟子想亲自去走走,看看这天地究竟有多大,看看眾生道途究竟有多少种可能。”
其实,王禹主要是想出山搜寻一些新的天赋,让自身各大天赋更上一层楼,为他再增几分底蕴。
没办法,天雷劫太过恐怖,孙悟空那般天生神圣,祖师都不认为他能硬抗三灾利害。
王禹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妖,真要面临天雷劫之前,又怎能不生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