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產业链一(第2页)
刘万全常常站在海岸上,看著一根根原木在水中碰撞、浮沉,如同他起起伏伏的事业。
从坑锯到利用溪流动力建成的水力锯木厂,是一个飞跃。
如今,从水力到蒸汽动力,则是另一个更大的飞跃。
蒸汽机不仅意味著效率和產能的倍增——粗略估算,厂子如今每年能加工超过四千到五千立方米的木材,在整个金川地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在山阳堡却是最大的企业——更意味著生產不再受自然条件的掣肘。
“东家,顺德『福瑞商行的採买主事来了,要看这批雪松板,说是给造船厂做船舱隔板用的。”工头老马走过来匯报。
刘万全收回思绪,点头道:“带他去堆料场看乙字號的那批料,那是特意挑选的上好红雪松,耐腐蚀。价格按之前谈好的,但要跟他们说清楚,现在订单多,交货期得按规矩来。”
老马应声而去。
看著堆料场上不断增加的木板,他心中盘算著今年的收益。
这些木材,將沿著地方政府不断修缮和扩建的道路,或是直接通过顺德湾的深水港口,运往新华各地。
有些会被送往各个城镇和移民点,变成房屋的樑柱、地板和家具。
有些会被送往分州和金沙河矿区,支撑起那里的矿井巷道,或者製成矿车的车厢和车轮。
还有些则被送往始兴城,经过船匠的巧手,化作劈波斩浪的海船龙骨和船板。
甚至,有些用於木屋搭建的板材被运往更北方的新领地,为那片蛮荒之地带去文明的气息。
“刘记”锯木厂的快速崛起,正是金川地区木材加工產业乃至整个新华工业体系发展的缩影。
隨著“刘记”这样的锯木厂--无论是官营还是私营--如雨后春笋般在金川各地建立,高效生產出的木板和方材,如同工业血液般被输送到各个经济领域,激活了整个区域的產业脉络。
以刘万全的锯木厂为代表的木材加工企业离不开上游產业的支撑。
林业管理与採伐业首先被带动起来,专业的伐木队需要大量的斧头、横切锯、楔子,这催生了顺德县和山阳堡的五金器具的的发展。
顺德五金工具厂里,炉火终日不熄,叮叮噹噹的打铁声与锯木厂的轰鸣遥相呼应,打造、修復著各类伐木和加工工具。
河水“流送”木材的方式,也促使地方拓殖政府不断疏浚河道,在金川河及其支流上修建简易的水利设施,方便木材集散。
陆路运输则依靠越来越多的牛马畜力,间接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牧业和饲料种植。
以锯木厂等加工企业作为核心环节,其產品也直接催生了眾多次级加工產业。
在“刘记”锯木厂隔壁,一家“周氏木坊”的生意同样红火。
工匠们將“刘记”生產的优质雪松板刨光、拼接,用铁箍扎紧,製成一个个容量不等的木桶。
“周老板,这批醃鱼桶要得急,船期不等人啊!”一名来自海產加工坊的商人催促道。
“就快好了!多亏了刘记的板材供应及时,都是上好的雪松,不易腐,味道正!”周老板一边检查桶壁的密封性一边回答。
这些木桶,不仅用於本地盛装醃鮭鱼,更远销启明岛本部乃至更远的地方,装载酒类、乾货,成为贸易的命脉。
家具工坊里,匠人们则利用不同材质的木料,打造著从普通移民所需的简陋桌椅,到城镇富户定製的雕大床、衣柜。
工具作坊里,成千上万的工具手柄、犁具木构件被生產出来,供应给农场、矿场和各家各户。
而最大的下游產业,无疑是造船业。
启明岛造船厂是“刘记”锯木厂的最大客户之一,对长达数十米的雪松龙骨、弯曲度恰到好处的橡木肋骨需求极大。
即使是山阳堡本地,也兴起了一些建造小型渔船和短途桨帆船的船坞,这些船坞的兴起,又拉动了对船钉、绳索、帆布等相关產品的需求。
经过加工后的木材產品,通过销售网络深入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建筑行业,在新华境內始终是消耗木材的大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