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调教(第2页)
“强身礪志、开阔胸怀,本是储君应有之课业。陛下圣明,必会准许。”
陈禕微笑,
“殿下若有心,不妨先读读《相马经》《伯乐相马》之类杂书,知己知彼,更得其趣。”
自那日后,李承乾案头悄然多了几本马术杂卷。
他甚至主动向陈禕请教相马养马之道,眼中日渐褪去颓唐,多了几分明亮神采。
陈禕又察觉李承乾於音律其实颇有天分,只是厌恶那些刻板繁冗的宫廷礼乐。
一次歇息时,陈禕信手摘下一片树叶,凑近唇边,竟吹出一段清越悠扬的山野小调,洒脱自在,全无拘束。
李承乾听得入神,眼神恍如隨乐声飞出宫墙之外。
“音律本为抒怀,发乎心,动乎情,何须句句合礼、字字合规。”
陈禕取出早已备好的一支紫竹笛,递了过去,
“殿下若心中鬱结,可试吹奏此笛,隨心成曲,便是自在。”
李承乾接过竹笛,指抚笛身,眼中情绪翻涌。
此后,他常於无人处偷偷习笛。
那生疏却真诚的笛音,成了他宣泄心绪的秘径。
陈禕更深知,李世民虽为明君,但对太子期望极高、管教极严。
父爱如山,却沉默而冷峻,李承乾渴求认可而不得,反因畏惧而屡屡行差踏错。
故而陈禕在为师之时,亦悄然弥补了几分“慈父”之责。
他在李承乾课业重压、心烦气躁时,会藉机引他去殿外漫步,隨口讲些长安坊间的趣闻或志怪传说,为他疏散鬱结;
他在李承乾稍有进益时——不论是多站了片刻,还是笛艺稍进——总会诚恳讚许:
“殿下今日气色明亮,眉间舒展,是气血渐通之象。”
“这一曲后半段节奏平稳,可见心静了许多。”
李承乾在陈禕这里,首次体会到何为“尊重”,何为“引导”。
他对陈禕日渐依赖信任,两人之间,早已不止於君臣师徒,更有如子弟对尊长般的孺慕亲近。
这一切变化,清晰可见,无从掩饰。
长孙皇后是第一个觉察到儿子变化的人。
往日李承乾来请安时,眉间总凝著一股驱不散的阴鬱戾气,可这些时日,他神色明显舒展许多,脸上也透出久违的血色。甚至在她温言询问时,他会低声回应:
“陈师说今日经脉又通畅了些”、“儿臣试著按陈师传授的方法调息,觉得心神安定不少。”
话虽不多,但那语气中的平和与生机,却让她几度忍不住落泪。
心中对陈禕的感激,更是难以言表。
李世民则从不同途径听闻:
东宫近来常有清越笛声响起,其间夹杂著难得的笑语;太子案头,除了经史典籍,竟还摆上了《相马经》、《乐律新声》这类“杂书”;更关键的是,于志寧、孔颖达等东宫辅臣虽依旧稟报学业,但抱怨太子言行乖张、消极牴触的奏疏却日渐稀少,反而偶尔提及“殿下近来可静心聆听”、“虽沉默依旧,然所问皆切中肯綮”。
李世民心中惊异,悄然亲至东宫探看。
但见李承乾虽仍需倚杖行动,但气色明亮、目光澄澈,回应问话时不再闪躲,甚至谈及骑马、音律这类“閒趣”,也能有条理地说些自己的见解,虽仍显稚嫩,却思路清晰。
尤其当他看见李承乾在陈禕的护持下,竟能靠双拐独立站立良久,甚至颤抖著、却无比坚定地尝试迈出一步时,这位歷经风云的帝王也不禁眼眶发热,心绪翻涌。
他深知其中艰难,更明白陈禕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远非寻常太傅照本宣科可比。
“御弟……真乃朕之肱骨,承乾之再生父母!朕……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