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锤子哥被锤(第1页)
冲我来的?
他父亲?
奥丁?
李浩一脑子问号,人都懵了。
不过,必须要说,这会儿的雷神,是真TM欠打啊,和看电影的时候,完全是两种感觉。
他明明看着你,却有一种鼻孔朝天,。。。
锅盖掀开的瞬间,蒸汽如云般涌出,带着久违的暖意,在冰冷的宇宙废墟间蜿蜒升腾。那声音不单是一声轻响,更像是一种召唤??从最深的寂静里唤醒沉睡的记忆,自虚无中点燃微弱却执拗的火种。
小芜站在灶前,白发被风轻轻掀起一角。她没有回头,只是缓缓将一勺盐撒入锅中。这动作早已熟稔于心,无需思考,如同呼吸一般自然。可今天,盐粒落下的节奏慢了些,仿佛每一粒都在空中多停留了一瞬,倾听这片天地是否准备好接纳这份味道。
“你还记得吗?”她低声问,不是对谁说,而是对着空气,对着时间,对着那些散落在星海尽头、从未回应过的呼唤。
远处,那艘锈迹斑斑的飞船舱门缓缓开启。两名士兵并肩走出,手中各捧着一只缺口的瓷碗。他们曾属于敌对阵营,一个来自崩塌的农业星球,另一个出身机械文明最后的战斗集群。十年前,他们在一次跃迁事故中被困于此,资源耗尽,通讯断绝,彼此以枪口相向长达七个月。直到某天,其中一人翻出了母亲留下的菜谱残页,用合成蛋白和回收水尝试复刻一道“土豆炖牛肉”。
失败了九次。
第十次,当那股熟悉的香气终于弥漫在狭小的生活区时,两人同时放下武器,坐在地上哭了整整一夜。
如今,他们每周轮流掌灶,用仅存的食材拼凑记忆中的味道。有时是酸辣汤,有时是咖喱饭,更多时候只是煮一碗加了糖的牛奶燕麦。但他们坚持这么做,不是为了果腹,而是为了让“家”这个字,在这片死寂之地,仍能发出一点声音。
而在更远的一颗荒芜行星上,老人正用捡来的铁皮搭灶。他的手指枯瘦,关节变形,每一次敲打都伴随着低沉的喘息。但他眼神坚定,像钉子一样盯着那团即将成型的炉膛。这是他第三十七次重建灶台,前几次都被沙暴摧毁,或被流浪者拆去取暖。可他知道,只要灶还在,孙子就还有回来的理由。
孙子五岁那年走失,是在净食者同盟清洗城市那天。他记得孩子最后说的话:“爷爷,我想吃你做的煎蛋。”
从此以后,他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搭起灶台,煎一个金黄的荷包蛋,放在破旧的小碗里,摆在废墟中央的石桌上。
十年了,没人来吃。
但昨天夜里,风停了,星落了,连辐射警报都沉默了。
他睁开眼,看见碗里的煎蛋少了一角。
那一刻,他老泪纵横,却笑得像个孩子。
与此同时,《你还记得吗》号虽已失踪多年,其影响却如涟漪般持续扩散。在银河边缘的一个气态文明中,智慧生命体由风暴构成,本无实体形态,也不知“进食”为何物。可当炊事共振波抵达时,它们突然开始模仿炖煮过程??用雷电为火,以云层为锅,将大气中的有机分子缓慢熬炼成一种散发着焦香的凝胶状物质。
科学家称其为“情感聚合反应”。
而本地祭司则宣告:“我们梦见了母亲的手。”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风暴生命体竟自发组织起“共享餐桌”,每七十二个标准时举行一次“共食仪式”。它们没有嘴,却通过电磁脉冲传递一种类似咀嚼节奏的信号;它们没有胃,却在核心区域形成稳定的热循环系统,模拟饱足感。有人录下那段脉冲频率,输入翻译机后,译文只有一句:
>“原来温暖,是可以借来的。”
林远舟得知此事后,在《归灶录》旁注写道:“我们一直以为食物是用来填满饥饿的。错了。它是用来证明‘我在这里,你也存在’的凭证。哪怕对方早已化作尘埃,只要有人还记得那一口滋味,那个人就从未真正死去。”
话音落下不久,第七区生态园再次发生异变。
守灶幼苗主干上的“默灶枝”忽然剧烈震颤,表面纹路泛起血红光芒。紧接着,它释放出一段前所未有的信号??不是语言,不是图像,而是一种纯粹的“缺失感”,像是某个地方,有顿饭做好了,却始终无人落座。
陈砚立即调集所有监测资源追踪源头。经过七轮校准,坐标锁定在一片被称为“静语带”的废弃星域。那里曾是第零文明的休养生息之所,七千年前因一场未知灾难彻底断炊,整片星系陷入死寂,连灵魂都不再回响。
但现在,那里亮起了一盏灯。
微弱,摇曳,藏在一艘坠毁的空间站残骸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