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8章 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一群(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你父亲……阿尔伯特。”女王闭上眼,记忆如潮水涌来。那个睿智而理想主义的男人,曾力主建立万国博览会,推动艺术与科技融合,倡导社会改良。他若活着,或许早已发起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可惜他走得太过匆忙,留下她独自面对帝国日益沉重的躯壳。

“我老了。”她睁开眼,目光苍凉,“我的时代正在过去。你们年轻人看到的世界,已不同于我年轻时的模样。蒸汽机改变了生产方式,电报缩短了距离,报纸让思想迅速传播。旧的规则正在崩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

“那就让我们试着建立它。”乔治上前一步,单膝跪地,不是行礼,而是恳求,“请允许我做点什么。不是以王子的身份发号施令,而是以一个人的名义去倾听、去理解、去行动。让我去巴黎找这位‘詹姆斯?邦德’,见见他背后的人??一定有人在组织这样的声音,否则一篇童话不会掀起如此波澜。”

女王凝视着他,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担忧、骄傲、恐惧、希望交织在一起。最终,她点了点头。

“可以。”她说,“但你要记住,你代表的不只是你自己,还有这个王朝的尊严。若你此行能带回真相,而非煽动仇恨的文字,我愿意重新审视某些政策。明年议会复会时,我会提议设立皇家贫困调查委员会,由你担任观察员。”

乔治眼中顿时燃起光芒。

“但有一个条件。”女王加重语气,“你必须使用假名出行,不得暴露身份。穿平民服装,住普通旅馆,亲身经历他们所经历的。只有当你也能在寒夜里卖一盒火柴,才能说自己真正懂得了‘快乐王子’的意义。”

“我答应您。”乔治郑重道。

数日后,一辆不起眼的四轮马车驶出温莎城堡侧门,向南而去。车上坐着一名身穿灰色粗呢外套的年轻人,戴着圆框眼镜,提着一只旧皮箱,箱内藏着一本翻皱的《良言》。车夫并不知道,这位看似普通的文学青年,正是大英帝国未来的王储。

与此同时,在巴黎蒙马特高地的一间狭小公寓内,油灯昏黄的光线下,一位身穿黑袍的男子正伏案疾书。他左手执笔,字迹潦草却有力。桌上散落着剪报、笔记、来自伦敦的信件。墙上贴满地图与人物速写,其中一幅画像赫然是维多利亚女王,下方写着一行法语:“Lec?urdeplombnefondpasseul??铅心不止为自己熔化。”

门外传来敲击声,三短一长。

男子停下笔,警惕地望向门口。“Quiest-ce?”他低声问。

“C’estmoi,?lodie。J’ailesjournauxanglais。”女声回应。

门开了一条缝,一名戴面纱的女子闪身而入,手中抱着几份刚到的英国报刊。她摘下面纱,露出一张清秀却坚毅的脸庞。

“怎么样?”她急切地问,“《泰晤士报》有反应吗?”

男子冷笑一声,将手中的稿纸推向她。“你看这个标题??《虚构的悲悯能否拯救现实的苦难?》。他们在讨论,但仍在回避核心。不过……”他顿了顿,“《晨星报》引用了我的一段话,说‘当一座城市宁愿纪念空基座也不愿救助活人时,它的文明已然破产’。”

女子读完,眼中泛起泪光。“我们成功了。至少有人开始思考。”

“还不够。”男子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埃菲尔铁塔尚未完工的钢架,“文字只是引信,真正的爆炸还在后面。我已经收到消息,伦敦东区的工人协会准备根据《快乐王子》改编成街头剧,在贫民区演出。莫斯科的学生也在翻译它。甚至连东京都有人在秘密传抄。”

“你真的只是想揭露吗?”女子轻声问,“还是……你想点燃一场革命?”

男子转过身,嘴角浮现一抹近乎悲悯的微笑。“我不是革命者,?lodie。我只是个医生,曾经在印度治疗霍乱,在非洲照料麻风病人。我见过太多人死于并非疾病本身,而是被遗忘。当我发现语言比药物更能穿透人心时,我就换了工具。”

“那你为什么要用‘JamesBond’这个名字?”

“一个玩笑罢了。”他耸肩,“Bond,意为‘纽带’。James,则是我父亲的名字。我希望这篇故事能成为连接不同阶级、民族、信仰之间的纽带??哪怕只是一瞬的共情。”

女子沉默片刻,忽然说道:“今天有个英国年轻人来找你,说看了《快乐王子》后深受触动,想见作者一面。我让他走了,怕是陷阱。”

男子却若有所思。“或许不是陷阱。”他说,“也许,那是变化的开端。告诉你的联络人,如果他再来,带他来见我。我要亲眼看看,一颗王室的心,是否真的还能为他人跳动。”

而在加莱海峡的另一端,乔治王子站在甲板上,任海风吹乱他的头发。他手中紧握着那本《良言》,封面上的快乐王子依旧金光闪闪,宝石双眸映着夕阳余晖。他知道,自己即将踏入一片未知的风暴中心。但他也明白,有些铅心,唯有破碎,才能流出真实的泪水;有些光明,唯有穿越黑暗,才配称为黎明。

海鸥掠过天际,发出悠长鸣叫,仿佛在吟唱一首尚未写就的史诗。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