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求收藏求推荐票(第1页)
“嗯,”陈志文应了一声,声音中也带著一丝兴奋。他把钱和粮票重新藏好,紧了紧身上的破袄,缩了缩脖子,然后扶著砖垛子,忍著膝盖的刺痛慢慢站起来,又把弟弟陈志武拉起来。
“走,回家。”陈志文辨认了一下回村的方向,拍了拍弟弟的头。
哥俩互相搀扶著,一瘸一拐地,踩著依旧冰冷的土地,朝著屯子那头,一步一步的往家赶去。
走了两个多钟头的冻土路,总算在天大亮的时候,望见了自家那低矮的院墙,烟囱里冒出的炊烟笔直向上。
陈家这房子,是六几年的时候他爹和屯里人一起盖的。
当时条件艰苦,没有砖瓦。都是靠就地取材,用採伐时余下的木料,將木头两端锯凹槽,然后一层一层垒起来,再用茅草等裹上黄泥,塞到木头缝里,全都塞结实了,里外抹上掺了草段的黄泥。
房顶是用大块的椴树皮铺设,上面覆盖茅草,院子是用木头围成的柵栏。
屋子被黄泥裹著厚实,冬天御寒还是可以的,不过这个时候条件差,也不像后世农村房子都有双层玻璃,也没有塑料布包裹住整个房子用来保暖,还要取暖还是得多烧。
自建的木刻楞都不高,像陈志文这將近1米八大个子,一伸手就能够到房檐上的草。
看著这乱糟糟院子,陈志文就感觉自己任务艰巨,要改变居住条件,要改变全家条件,二弟到了年龄,娶媳妇需要彩礼,也不能一直住在一起,家里还有几个小的需要上学,都需要钱。
家里这乱糟糟的光景,多看一眼都觉著糟心。
推开吱呀作响的院门,一条大黄狗就从柴火垛后面“呜”地一声窜了出来,尾巴摇得跟风车似的,围著陈志文陈志武的腿直打转,鼻子一个劲儿地往他们冻得梆硬的裤腿上蹭,喉咙里发出呜呜咽咽的亲昵声。
“大黄!”陈志文脸上冻僵的肌肉扯出一个笑,蹲下身,使劲揉了揉大黄狗那毛糙糙的脑袋。大黄舒服地眯起眼,伸出温热的舌头舔了舔陈志文冻得通红的手背。
说起来好像每个农村人的记忆里面都有一条叫大黄的狗子。
揉搓了一会大黄,俩人推开堂屋的木门,门后是用稻草编制的帘子,掀开了帘子,一股柴火烟味便涌出来,还带著点暖意。
狗子也不往屋里钻,在门口转悠了几圈跑回了自己小窝。
“哥,你们咋才回来。”灶坑边,正蹲著往灶膛里塞柴禾的半大小子猛地抬头。
这是他们家老三陈志彬,今年13岁,乾瘦乾瘦的,小脸也因为冬天冻得通红。
因为父亲去世,家里条件也困难,学业停了下来,不过脑子活络,前一世后来自学了会计,一直帮著陈志文管理企业帐目,虽然受限於学歷太高深的帐目搞不懂,但毕竟是自家人,人也勤勤恳恳从来不搞肠子。
现在陈志文重新走这一世,指定不能继续这样了,现在也有能力挣钱了,该供养他上学还得继续上学,以老三的才智指定能走的更远。
里屋的门帘子哗啦一声被掀开,一个头髮白的农村妇女就探身出来,脸上带著急切:“老大老二回来了啦,出啥事没有。”
这是他们的娘,王美兰。还不到五十的人,常年的操劳硬是把她压榨得像个小老太太,脸上刻满了褶子,背也有点坨了。
陈志文的父亲一辈子也没有混出过什么名堂,在一年前得病去世了,扔下母亲独自拉扯他们兄妹五个和欠了大队的几百块钱的外债。
家里五个孩子,饿倒是也饿不死,却也吃不上多好的,夏天是野菜加苞米糊子,冬天就是白菜萝卜,一个个吃的面黄肌瘦,东北就是这点好,年头再差也饿不死人,小孩子说起来也不缺嘴,地里啥野果都有。
好在附近种的都是水田,大米倒是不缺,不过小麦吃得很少,只是逢年过节才有白面吃,吃顿饺子就是最大的美食了。
“没事,娘,没事!”陈志文赶紧出声,“就路上黑,看不清道儿,摔了一跤。”
陈志武在一旁也赶紧附和:“嗯嗯,摔了,路滑。”
王美兰扶著门框,眼睛在两个儿子身上扫了好几遍,嘴唇动了动,终究没再多问,只是嘆了口气,“快进里屋暖和暖和,冻坏了吧,饭马上就好。”
两个小影子似的小人从王美兰身后钻出来,一人手里捧著两个掉了不少瓷的搪瓷缸子,大方的递到陈志文和陈武面前,大声道:“哥,喝热水。”
这是老四老五,都是丫头。老四陈兰9岁,老五陈芳也才7岁。上辈子后来自己条件好了,供她们俩都上了大学,老四学的医,后留在外地当的医生,找了个当地的对象。老五倒是学的法,毕业以后一直跟在自己身边,就是养的有点娇气,不过也是相当精明能干。
陈志文心里一暖,接过缸子,接著大口的喝了两口,水温正正好好不凉也不热,看来两个小姑娘早早的就把水给晾上了。
温水从喉咙顺到胃里,带来了一丝温暖驱散了陈志文身上的困意和寒意,使得他精神一振,然后他將缸子放在了一边,从兜里掏出了今天的收穫。
“娘。”他將钱递给了王美兰,然后说道,“收著。”
王美兰接过了钱,脸上也露出了笑容:“这,瓜子卖出去了?卖了这么多?”
“嗯,娘,好卖!快过年了,城里人也馋个零嘴儿。”陈志文忙不停的说著,然后进了里屋,边脱鞋上炕边说了起来,“趁著年根儿底下这股劲儿,咱家欠队上的饥荒就能还上了!”
“开春这几个小的的学费,也能凑够,老三他们也得继续上学,一直在家里种地也不是个出路,一辈子在家里种地白瞎了。”
“行,听你的。”王美兰脸上笑容都收不住了,她把钱票拢在一起,放在了贴身的小褂口袋里,还用別针仔细地別了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