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85章 姐妹一夫一万一(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太阳悄悄又斜了一些。

王府的宅子仿佛蒙上些许阴影,天色缓缓变的暗沉,夜幕快要来了,风中的凉意也比之前更浓。

顾半夏在旁边安静的听着,脸上露出些微诧异,大约洛天璇的安排当真让她有些吃惊吧,不。。。

夜色如墨,浸透终南山巅。断碑谷中残雪未消,碎石遍地,那曾轰然炸裂的断碑如今只剩半截基座,焦黑斑驳,似被天雷劈过。可就在这废墟中央,一株新芽破土而出,通体晶莹如玉,叶片舒展间竟泛出淡淡青光,仿佛将整片夜空的星辉都吸纳入脉。

苏婉儿站在谷口,风拂动她素白裙裾,鬓边霜色在月光下几乎融成银丝。她手中捧着一本新编的《百姓春秋》补卷,封皮上三个字是宁平亲笔所题??“记得的人”。

七日共诵之后,宁平并未真正“归来”。他没有肉身,亦不常现形,只是偶尔在忆莲旁浮现片刻,在灯影里低语一句,在风中留下一缕气息。他是万千记忆汇聚而成的魂,是无数声音凝结成的灵。只要还有人讲述,他就活着;一旦沉默降临,他便会再度消散。

而此刻,天地之间却隐隐有异动。

子时刚过,敦煌第七窟方向忽现一道赤光冲天,继而迅速黯淡,如同谁捂住了燃烧的火把。紧接着,南方传来急报:岭南讲史堂遭焚,三十七名学子葬身火海,墙上《千秋实录》全文被泼石灰水覆盖,仅余模糊残迹。北方边境,一名老驿卒因私藏《宁平辞》手抄本,被正风院余党拖至雪原活埋,临死前高呼:“我记住了!一个字都没忘!”

这不是零星报复,而是系统性的反扑。

朝廷虽已下诏废除正风院,赦免言罪,设立宁平书院,但旧势力盘根错节,尤其内廷宦官集团与部分军镇节度使仍视“民间修史”为洪水猛兽。他们不敢公然违旨,便暗中豢养刺客、收买书吏、散布谣言,称“宁平显灵”乃妖术惑众,苏婉儿借鬼神之名聚众谋逆。更有匿名檄文流传江湖,标题赫然写着:“伪史乱国,当诛九族。”

陈知远从西北赶回,带来更惊人的消息:终南山断碑炸裂当晚,有十二名参与诵读的忆官在归途中暴毙,尸身无伤,唯眉心一点乌痕,状似墨渍渗入骨髓。验尸者发现其脑中竟存微小铁屑,形如针尖,疑为西域秘器“摄魂钉”,可隔空锁人心神,致其魂魄离散。

“他们在用邪法抹杀记忆。”陈知远声音沉冷,“不是杀人,是灭忆。杀了人,故事还在;可若连记忆都被抽走,那人就像从未存在过。”

苏婉儿静坐良久,指尖抚过案上那幅《记忆版图》。红点依旧闪烁,但西南一角忽然熄灭数颗,像是星辰坠落。她闭眼,听见远方某个山村祠堂里,一位老妇颤抖着背诵《灾民录》,却被儿子厉声打断:“娘,别说了!官府说那是假的!再讲要抓你去坐牢!”老人哽咽良久,最终沉默。那一瞬,地图上又一颗红点悄然熄灭。

她睁开眼,眸中已有泪光,却无悲戚。

“他们怕的,从来不是宁平复活,而是我们开始记住。”她说,“记住一个人的名字,一段苦难,一次善举??这比刀剑更锋利,比王朝更长久。”

她起身,取来陶罐中的忆莲种子,轻轻撒入院角新翻的泥土。这是宁平魂力所化之物,传说只要种下,便能听见逝者低语。弟子们不解:“此时播种,寒冬未尽,如何生发?”

苏婉儿只道:“春不在时节,而在人心。只要还有人愿听,它就会开。”

当夜,她写下一封公开信,命弟子以快马传遍天下忆春会据点:

>“诸君:

>断碑虽毁,其声未绝;宁平虽散,其志长存。

>今有魑魅欲夺我记忆,毁我真言,令万民失语,历史成灰。

>我等岂能束手?

>自即日起,每晚子时,无论身处何地,请点亮一盏灯,诵读一段真实。

>不必齐声,不必同文,只需说出你知道的事??

>父亲饿死那年的粮价,母亲救下的那个弃婴,邻居为你说过的那句公道话。

>让每一盏灯成为一座碑,让每一句话汇成一条河。

>若他们烧书,我们就用舌头保存;

>若他们堵嘴,我们就用心跳传递;

>若他们灭灯,我们就彼此照亮。

>此战非为一人,乃为所有被遗忘的灵魂。

>愿天下同声,共守此光。”

信发三日后,奇迹渐起。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