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人生底色(第3页)
“你跟着上来就是为了给我当小时工啊?”谭铭之揶揄道。
“免费小时工,不用白不用,过期作废哦。”
“这样啊?那你帮我看看有没有嘛?”
冯芸去厨房转了一圈,只看见干净清爽的台面,摆放整齐的刀具。灶台没有油渍,油烟机宛如新的一样。洗碗槽里没有待洗的碗筷,甚至看不见水渍。
“你平时不开火做饭吗?”
“我的厨艺像是很生疏吗?”谭铭之笑着反问。
她又来到卫生间。不出所料,这里也整洁如新,脏衣筐里空空如也。
“家里收拾得这么好,雇了小时工啊?”
“你是我家第一个‘小时工’。”
“但是现在无事可干,面临失业。不如我给你做了晚饭再走吧。”
“别做饭了,点外卖吧,把时间留出来陪我聊天……如果你不着急回家的话。”
冯芸看看手机:“不急,我婆婆说杨砾今晚在家吃饭,我等他走了再回去。你想聊什么?”
她问得直白坦**,谭铭之反倒害羞了,顿时语塞。
刚才离开学校后,他俩滔滔不绝地聊了一路——现代人的心理健康、中国式亲子关系、高校老师的生存现状……突发事件激起了心底许多感慨,如同排山倒海,必须尽情抒发才能痛快。
可是回到家中,两人在单独相处的空间里,竟不知从何聊起了。
短暂的冷场后是欲言又止的尴尬,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冯芸四下打量,寻找着开启新话题的钥匙。
茶几上凌乱地摆着几幅画作,看上去是屋子里唯一需要整理的地方。她凑近一看,全是雨萱留下的。彩色的画作中夹着一张纸,标题位置写着“快乐清单”,左侧列出14件事项,右边对应着11个对号和3处空白。
“这是什么?”她问。
“我给雨萱做的快乐清单。”他从茶几下方的一沓书中抽出一本——《童年清单》。
“这是一位儿童教育家写的书,上面列举了孩子在生命最初七年里需要经历的多种体验。我和雨萱挑选了一些,约好一起完成。”
冯芸接过书,书名下方的一句话吸引了她的注意——“我们要告诉孩子,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拥抱美好……”
她的心小小震撼了一下——拥抱世界上的美好?她只告诉过雨萱,要好好学习,追求优秀,做个乖巧懂事的孩子。从未想到还要告诉她这个。
印象中,她的父母也不曾对她说过类似的话。
母亲的教诲一直是“做个对冯家有贡献的人”,这句话甚至成为了她前半生的信条。父亲的期许虽不说出口,但她知道他最在意的是学业。
她永远忘不了高考后的升学宴上,向来寡言少语的父亲,借着酒劲儿没完没了地长篇大论——知识改变命运。
他说冯芸替他圆了未能实现的大学梦。那时,冯芸才知道,母亲口中没有上进心的父亲,年轻时也曾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拥抱责任,拥抱知识,拥抱成功,唯独没人说过要拥抱美好。
那么,什么是美好?
她又想起自己对雨萱的培养。自她出生起,吃穿用度无不是经济承受范围内的顶级配置,从最好的奶粉到最贵的钢琴课,她认为自己从未亏待女儿,一直给她最好的东西。
她拿起谭铭之列出的清单,上面写着:在窗口张望、剥开一个橙子、感受音乐的休止符、重复练习……看似都是寻常小事。
“清单上这些体验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冯芸不解。
“从身边小事中认识世界,感知自己的力量。做成大事固然能让人体会到成就感,然而每个人终其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与小事相伴。只有学会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中获得成就感,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快乐。”
“没错。做成大事后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别人的夸赞和认可,时间久了,自然会冷却,人又会陷入不满足的状态。”冯芸心有戚戚焉。
“看来你是深有体会呢。童年奠定了人生的底色,所以要从小培养孩子这种获得内源性快乐的能力。如果一个孩子的时间总是被父母期待她完成的任务填满,那么就没有机会与真实的世界相处,即便看上去成才了,也是空心的。你听说过‘空心病’吗?”
“嗯,听说过,貌似是北大一位心理学教授提出的概念。”
“失去了意义感,人就会变成‘空心’的。这背后是缺失的价值观和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教书八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
冯芸想到被她解救的那个女孩,又想到雨萱,也想到自己,“你说的没错。可惜我早已错过了童年,稀里糊涂活到三十四岁。想改变也太晚了。”
“一点儿也不晚。幸好你有雨萱和宇晨,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你也可以重走一遍童年的旅程,改变你的人生底色。清单上还剩三件事:制作一本小时候的相册、回忆出生的那一刻和享受森林。我们一起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