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母女的较量(第3页)
“是吗?”曾榕微微一笑,“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养成。”
冯芸又想起了前段时间回老家发生的事情,蓦然觉察到,这种自责的习惯,可能来源于母亲的“驯化”。
母亲编造谎言,一出生便赐予她“原罪”,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怪罪到她头上,让她对自己的存在心生愧疚。
冯芸向曾榕道出了母亲和她之间的故事,以及自己对母女关系的反思。
“母亲对你影响至深,所以你的行为模式中总能看见她的影子。你们现在生活在一起的机会多吗?”
“我来燕京上大学后,就没有和家人住在一起了,只有寒暑假回去。现在很少回去。不过,她昨天来燕京了,住在我家。”
“是你主动邀请的?”
“不是,我本来回绝了,但后来……又同意了。总之……很多原因,我最近也恰好需要人帮忙。”
冯芸自己也说不清,最后为什么还是同意了母亲和千里来燕京,那些原因里,到底是哪个促使她做出了决定?
她又向曾榕讲述了母亲来京后发生的几件小事,以及自己不同于以往的应对方式。
曾榕既没有责怪她对母亲无礼,也没有对她展开关于孝道的说教,反而夸赞她敢于表达内心真实想法。
“我这样做,真的没有错吗?我觉得自己像是个不孝女。”
“如实表达想法有什么错呢?况且从你的讲述来看,方式和语气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
“可是我母亲很不高兴。”
“为什么要害怕她不高兴呢?她的情绪本就不该由你来负责。”
情绪的责任主体?冯芸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人格健全的成年人,懂得为自己的情绪负责,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的迁就。如果你总是毫无原则地顺从母亲的期待,久而久之,她就会失去边界感,过度索取,把你变成她情绪的责任主体。
这样的关系是不健康的,对于你们双方都是如此。因为,总有一天你会不堪重负,无法满足她的要求,你们的关系也将因此面临挑战,甚至破裂。”
“也许,我们的关系已经在走向破裂了。接下来我该怎么办呢?”
“学会说‘不’,学会拒绝,恢复情绪的边界、责任的边界。”
说着,她递给冯芸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
“这本书不错,有时间可以看看。”
冯芸到家时,母亲和孩子们已经从科技馆回来了。厨房里飘出熟悉的饭菜香气,千里正和雨萱一起逗小仓鼠玩。
她来到厨房,母亲正在炒菜。
“没多玩一会啊?”她问。
“人太多了,玩不好。又没有专车接送,怕耽误做午饭,就提前回来了。”母亲回答道,话里全是不满。
她看都不看冯芸一眼,假装专注炒菜,锅铲与铁锅碰撞的声响里,全是怨气。
母亲又想利用不满来激发她的愧疚,让她再次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冯芸没有妥协,她谨守自己的情绪边界,既不被母亲的态度影响,也绝不越界去解决她的情绪问题。如果她真的很难受,她会带着她去看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