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 16 章(第1页)
第16章
春末的最后一场雨下得缠缠绵绵,等放晴时,气温开始飙升,蝉鸣声也从树缝里钻了出来,一声叠着一声。
俞盼保持着每周往信箱投一次稿的习惯,退稿信攒了厚厚的一沓。他给每封信都标了日期,寄得多了,编辑也会在里面写上一些修改意见。
“细节不足”“人物略微单薄”,这些字眼起初看得扎眼睛,现在看久了,倒也麻木了。
这天下午,俞盼又揣着纸笔去书铺,路过信箱时停了脚。铁皮信箱被晒得发烫,最下边缝隙隐隐露着黄色一角,打开一瞧,里面果然躺着个牛皮纸信封。
俞盼捏在手里,厚度和他寄出去时没啥区别。
“又退了?”书铺老爷爷正坐在藤椅上摇蒲扇,见他进来,眼皮都没抬。
俞盼点点头,把信封拆开,抽出退稿单。这次的编辑换了个人,批语也比之前多了几行:“生活气息浓厚,但叙事稍显拖沓,建议精简对话,突出核心冲突。”
俞盼把退稿单折好塞进信封,拿出小本子,低头在纸上写:“我总觉得,那些家长里短的话,少一句都不像真的了。”
老爷爷放下蒲扇,拿过他新写的稿子翻了翻,“过日子是过日子,写故事得挑着写。”
俞盼恍然,接过稿纸仔细看着,最后把自己认为冗余的部分划出来,再让老爷爷帮忙看。
在这方面俞盼也挺轴,他大可以全权让老爷爷帮他改,但他偏不,就和看书一样,不看完一本他是不会看下一本的。写作也是,他认为自己的故事得自己捋顺了,才像那么回事儿。
回去时,晚霞把半边天都染成了橘红色,街面的石板路都泛着暖融融的光。俞盼吃完饭,没直接回家,坐在书铺门口的石阶上纳凉。
手里攥着两颗薄荷糖,是老太太吃饭时塞给他的,他怕自己待在家里忍不住吃光,特意揣着糖在这儿等沈砚舟。
坐一会儿转头看眼时间,差不多该是沈砚舟回来的点儿了。
果然,没过多久,沈砚舟便骑着自行车回来了,车把上挂着个布包,鼓囊囊的。俞盼赶紧站起来,剥开糖纸递到他嘴边。
沈砚舟咬住糖,薄荷的清凉在嘴里漫开,他含混地笑:“老太太又给你塞糖了?”
俞盼点点头,比划:“给了两颗,我怕待在家里控制不住,就坐在这等你了。”
沈砚舟把车子推到天井里锁好,侧头在俞盼耳朵边蹭了蹭,“真乖。”
他的呼吸蹭得俞盼痒痒的,俞盼笑着躲开,脑袋是躲开了,手却还抱着沈砚舟胳膊,就这么闹着上楼。
布包里是刚买的绿豆,沈砚舟倒了半袋子在水里淘洗,“今晚煮绿豆汤。”
俞盼在边上激动地跳了跳。
沈砚舟话一转:“刚吃了糖,绿豆汤只能放一点糖了。”
“行行行。”俞盼比划,眼巴巴地瞧着泡在水里的绿豆。
沈砚舟的业务越来越顺,一周里偶尔要出差两三天。每次回来,都会给俞盼带些新奇玩意儿,有吃的也有玩的。
像里边嵌着画的玻璃弹珠,江市的甜得粘牙的花生糖,有次甚至带了只陶制的小哨子,一吹就发出“啾啾”的声儿,哨子光滑圆润,俞盼捏着手里摩挲半天,舍不得放下。
俞盼有时候也会跟着他一起去,坐在后座上,谭明会在边上逗他,他装作听不见,专注看着沈砚舟握着方向盘的手。
好看。
不看沈砚舟开车了,就看路边的树影飞快地后退,看远处卧着像牛的山。到了大城市,沈砚舟会教他认路牌,认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