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1页)
沈南枝心念一动,将剩余物件一股脑儿收入手链空间。接着,沈南枝走进浴室,打开喷头,温热的水从头顶倾泻而下,冲走了她一天的疲惫。水珠顺着她的发丝滑落,她轻轻闭上眼睛,享受着这片刻的放松。
洗漱完毕,换上睡衣的沈南枝拿起手机,打开外卖软件。看着琳琅满目的美食,她毫不犹豫地点了悠个炸鸡和老头爱马仕炒饭。“今天玩得这么累,必须好好犒劳一下自己。碳水脑袋急需一碗炒饭。”沈南枝一边下单,一边自言自语道。
在等待外卖的间隙,她迫不及待地拆开快递。精美的胶带、复古的印章、可爱的便签纸摆满了桌面。她拿起一卷印着古老图腾的胶带,在灯光下仔细端详:“这花纹做的真精致啊,和文物也很搭。”
沈南枝迫不及拿出之前买的本子,拿起一支粗头的黑色中性笔,翻开本子在第一页写下“南京博物院”几个大字
首先映入她脑海的,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金蝉玉叶。沈南枝回忆着初见它时的惊艳,那只金蝉栖息在玉叶之上,通身由纯金打造,双眼圆睁,翅膀脉络清晰,仿佛下一秒就要振翅而飞;玉叶则采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琢而成,薄如蝉翼,纹理细腻逼真。
她换了支笔在本子上写——据史料记载,这件器物出土于明代墓葬,是古人将自然与工艺完美融合的典范,象征着高洁与重生,背后蕴含着古人对生命轮回和美好品德的向往。
沈南枝用金色水彩笔,沿着记忆里金蝉的轮廓,缓缓下笔,一笔一划都倾注着她对这件文物的热爱。画完金蝉,她又换了淡绿色彩铅,轻柔地为玉叶上色,色彩层层晕染,让玉叶看起来鲜嫩欲滴。最后,她从一堆贴纸里挑出几片金色叶脉贴纸,精心修剪形状,轻轻贴在玉叶上。贴纸在灯光下泛着微光,与水彩、彩铅的笔触交织,让这枚金蝉玉叶在本子上“活”了过来。
欣赏完自己的杰作,沈南枝满意地笑了笑,随后又陷入沉思,脑海中浮现出南京博物院里的另一件瑰宝——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这件梅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瓶颈修长,瓶身圆润。肩部绘有卷草纹,腹部则以釉里红描绘出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松树苍劲挺拔,针叶茂密;竹子亭亭玉立,竹节分明;梅花傲雪绽放,花瓣细腻。
沈南枝拿起笔,在本子上写道:“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洪武时期釉里红瓷器中的珍品。釉里红作为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高温釉下彩,烧制难度极大,对窑温的控制要求极高,成品率极低。这件梅瓶的成功烧制,不仅展现了当时高超的制瓷工艺,更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美好品德的崇尚。松、竹、梅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坚韧、高洁和不屈,承载着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
写完介绍,沈南枝开始动手绘制。她先用棕色水彩笔勾勒出梅瓶的轮廓,细致地描绘出瓶身的曲线和装饰纹路。
接着,调配出鲜艳的红色,小心翼翼地为岁寒三友图上色,红色在纸上晕染开来,恰似历经岁月沉淀的醇厚色彩。画松树时,她用深绿色彩铅层层叠加,凸显出松树的苍劲质感;画竹子,她以淡绿色为主,再用深绿色描绘竹节和叶片的脉络,使其富有立体感;画梅花时,她用细腻的笔触点染出梅花的花瓣,再用白色颜料点缀花蕊,让梅花看起来更加栩栩如生。
就在她专心绘制时,门铃突然响起。沈南枝这才想的外卖也该到了,她连忙放下手中的笔跑去开门。接过外卖,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芝士炸鸡的香味混合着炒饭的香气,瞬间勾起了她的食欲。
沈南枝把外卖放在桌上打开袋子,先吃了一口炸鸡,外酥里嫩的鸡肉裹着香浓的芝士,咬下去的瞬间,芝士拉丝,幸福感瞬间拉满。又吃了几口炒饭,饱满的米粒裹着鲜美的酱汁,每一口都让人满足。
填饱肚子后,沈南枝稍作休息,便又回到桌前。此时,她的脑海里浮现出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那幅砖画由多块青砖拼砌而成,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或抚琴,或饮酒,或畅谈,展现出魏晋时期文人的潇洒与不羁。沈南枝决定将这幅砖画也记录在手账里。
化妆
沈南枝重新拿起画笔,她深知要还原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的神韵绝非易事。她先用铅笔轻轻勾勒出大致轮廓,确定每个人物的位置与姿态。画中嵇康抚琴,神色专注,修长的手指似乎正于琴弦间灵动跳跃;阮籍仰头饮酒,嘴角微扬,眼中透着洒脱与不羁;刘伶袒胸露怀,一手执酒杯,一手挥舞,仿佛在高谈阔论。
沈南枝一边回忆着砖画细节,一边喃喃自语:“阮籍的眼神得再添些旷达,刘伶的动作要更随性张扬些。”她不断调整线条,力求精准。铅笔稿完成后,她换用黑色勾线笔细致勾勒,线条或粗或细,或刚或柔,人物的衣袂飘飘、发丝纹理逐渐清晰。
勾线完毕,便是上色环节。她选了古朴的棕色为青砖底色,又用淡墨渲染背景,营造出一种悠远的历史氛围。画人物服饰时,她依据记忆中魏晋服饰的色彩特点,为嵇康着一袭素袍,以淡蓝色晕染,再用白色提亮衣边;阮籍则身着深灰色长袍,用黑色强调褶皱,凸显层次感。
画到人物面部神情,沈南枝尤为谨慎。她用极细的彩铅描绘眼眸,嵇康的眼神坚定而深邃,透着对琴音的执着;阮籍的眼中则带着几分醉意与超脱;刘伶的目光豪放,毫无拘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