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 章 流年似水(第2页)
最硬核的是,靠著两位导师的面子,他得以频繁进出国家財政部的大门,跟各个核心司局的负责人、资深专家都混很熟,毕竟08年那篇文章这些领导和专家都看过,大家对李毅飞可是好奇的很。
况且现在的李毅飞眼光思想也更加的成熟,和这些领导专家交谈都能给他们带来一些启发。
李毅飞心里充满感激,他知道,这些都是恩师们在用自己的人脉,为他未来要走的路提前铺上坚实的基石。
同样,在宗老师和陈院长的引荐下,他也接触了公检法系统里一些关键部门的人,认识了几位举足轻重的人物。
他脑子很清醒,公检法这摊子太大、太复杂,涉及的面太广,现阶段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每个山头都拜一遍。
眼下这点接触,目標很明確:混个脸熟,建立基本的信任和沟通渠道,为將来万一需要打交道或者有工作交集时,埋下伏笔。
李毅飞心里最惦记的还是老家安阴的父母。
他好几次诚心诚意地想接二老来北京享福,毕竟他在京城置办了两套不错的房子。
可父母在老家小城待了大半辈子,习惯了那份閒適自在,街坊邻居都熟络,对大都市的车水马龙、快节奏生活实在提不起兴趣,总是拒绝。李毅飞理解父母的心思,从不强求。
但他是个心思縝密的人,为家人长远的生活品质和便利做足了打算。
他分別在江省省会和自己日后可能常去的魔都,各买了两套顶好的房子,一套是清静的郊区別墅,一套是繁华地段的都市大平层,动静结合,怎么舒服怎么来。
同时,考虑到妹妹將来得上市区的好学校,他特意徵求了父母意见,在老家安阴市市区,紧挨著买了两套房子,就为妹妹念书方便。
参加今年的中央机关选调生考试。这是他上次和校长书记交谈之后,就决定將一身所学与国家发展大业绑在一起的关键一步。
他特意找到一直关心他的伊院长,郑重地匯报了这个决定。
伊院长听完,眼中那份欣慰和期许藏都藏不住,没多说別的,只是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叮嘱道:“好好考,拿出你的真本事来。
学校这边,推荐的事你放一百个心,院里和学校,全力支持你!”这份沉甸甸的信任,是动力,也让他感到了压力。
把该安顿的都安顿妥当,李毅飞迅速收拢心神,一头扎进了选调生考试最后的衝刺复习里。
他那“过目不忘”的惊人天赋,在经年累月的高强度、系统性学习轰炸下,似乎被磨礪得更加强悍了。
他甚至能隱隱感觉到自己脑子在变化:转得更快,想得更深,条理更清晰,理解复杂东西、把不同知识融会贯通的本事,简直像开了掛一样疯长。
这使得他学新东西、掌握庞杂体系的速度快得惊人。深夜图书馆里那盏陪伴他的孤灯,清晨自习室窗外透进来的第一缕阳光,都默默见证著他为登顶付出的最后一把力气。
毕业的离歌,终於悠悠地在燕园唱响。未名湖的柔波,博雅塔的静影,仿佛都在为这个不寻常的学子轻声喝彩。
李毅飞迎来了他学术生涯中,最耀眼也最“烤”人的一天——经济学、医学、法学,三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车轮战般在同一天上演!
答辩现场的气氛,庄重得能拧出水来。来自三个不同领域的学界泰斗们组成的答辩委员会齐聚一堂,目光如炬,聚焦在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
四年前高考状元的光环似乎还未褪尽,而此刻,他捧出的,是三座跨越巨大鸿沟的学术高峰。
经济学答辩: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复杂的宏观经济模型在他手里变得条理分明,微观数据的分析精准得像手术刀。
他对全球经济棋局和中国发展路径的见解,独到又透著股子深刻的洞察力,那份经世济民的潜力,藏都藏不住。
医学答辩:场景一换,他立刻切换到严谨的科学家模式。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最前沿的探討,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论据扎实得让人挑不出毛病。
有意思的是,他跨学科的底子,反而让他在谈论健康经济、医疗政策这些交叉领域时,视角格外开阔。
法学答辩:到了这里,深厚的法理功底和对中国特色法治道路的透彻理解成了他的底气。
那些烂熟於胸的党纪法规信手拈来,论述既有理论高度,又紧贴著脚下的土地,法、理、情融合得恰到好处。
一门接一门,每一次答辩结束,经过短暂的闭门评议,委员会给出的结论都是高度评价和一致通过。
当最后一门法学的结果尘埃落定,会场里响起的掌声,热烈而持久。这掌声,是送给那三份沉甸甸的学术成果,更是献给他这四年如一日,近乎“拼命”地同时翻越三座知识险峰的惊人毅力和那份永不满足的求知渴望。
“天才”的標籤贴在他身上,没人会不服气,但了解他的人都知道,这光环背后,是无数个熬红的双眼和耗尽墨水的笔芯。
博士帽上的流苏被庄重地从右边拨到左边,象徵著一场近乎传奇的学业长跑,终於撞线。
然而,对李毅飞来说,这不是终点线的欢呼,而是另一段更漫长征程的起跑枪声。中央选调生考试,那扇通往为国效力广阔天地的大门,已经敞开。
他收拾起陪伴自己征战四年的厚重书籍和写满笔记的本子,也默默整理著燕园赋予他的最宝贵財富:满腹的学识、广阔的人脉,以及那份日益清晰、沉甸甸的家国责任。
窗外的阳光正好,暖暖地洒满书桌,照亮了他即將落笔描绘的新的人生画卷。他比谁都清楚,燕园给他的,远不止是知识的光环,更是心底那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召唤。
前路或许道阻且长,但他已带著这四年淬炼出的钢筋铁骨和满身“装备”,目光坚定,脚步沉稳,朝著那片等待他去耕耘、去奉献的广阔天地,大步流星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