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2 章 考试开始(第2页)
它有不完美,有裂痕,但也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像他这样的一批人——至少这部分人,正直、有本事、有担当。
“这个世界破破烂烂,总归要有人去缝缝补补。”他默默对自己说。他愿意做那个拿著针线的人,哪怕穷尽一生,也只能缝补一个小小的角落。
李毅飞给自己定下的路標清晰无比:无论未来仕途是青云直上还是默默耕耘,只要在那个位置上,在自己能力所及之处,就必得竭尽全力,把事情做到问心无愧。
他要对得起脚下这片土地的养育,对得起燕京大学的栽培,更要对得起自己举起右手、面对那面鲜红旗帜时,胸腔里激盪的、字字千钧的誓言——“忠於祖国,忠於人民”。
他想得通透极了。未来的漫漫长路,他绝不会因为头顶的官帽不够大而后悔半分,只会因为辜负了人民的託付、懈怠了国家交付的责任而悔恨终生。
这份觉悟,是穿越两世风雨后,淬炼出的最坚硬的內核。
“叮铃铃——”预备铃声尖锐地撕破了走廊上的嘈杂。考生们像得到指令的士兵,鱼贯而入,各自寻找著自己的战位。
李毅飞的位置靠窗。他安静地坐下,一丝不苟地將准考证和身份证並排摆在桌角右上角,像在进行某种仪式。
窗外,依旧是那片压抑的灰濛。教室里,暖气开得很足,驱散了外面的寒意,却也蒸腾起另一种无形的、让人微微出汗的压力。
大多数考生坐下后,立刻又捧起资料,嘴唇无声地翕动,爭分夺秒地最后扫一眼那些可能决定命运的要点。
能坐在这里的,哪个不是各自学校的翘楚,背负著师长的厚望和自身沉甸甸的抱负?空气里瀰漫著纸张的油墨味和一种紧绷的静默。
李毅飞的目光平静地掠过一张张年轻而专注、甚至带著焦虑的面孔。
他的心態异乎寻常地平稳,甚至带著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像在观察一幅未来画卷的草稿。
他在想:“这满屋子的人,最终能有几个真正跨进中央部委那扇厚重的大门?又有多少人会退而求其次,散落到省里、市里,甚至更基层的地方?
而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在漫长岁月和权力迷宫的侵蚀下,最终能剩下几个,依旧记得今日的抱负,成为真心为民、鞠躬尽瘁的公僕?又有多少,会渐渐迷失,沦为徒有其表、甚至最终滑向贪腐深渊的蠹虫?”
前世模糊的记忆和现实的冰冷告诉他,答案往往残酷。权力,是熔炉,也是深渊。
监考老师板著脸,神情肃穆地开始分发试卷。当带著新鲜油墨清香的试卷和答题卡落到李毅飞手中时,他的心跳平稳如常。
他先快速瀏览了一遍行测题目。果然,题型完全在意料之中。
数量关係、言语理解、判断推理、资料分析……这些在前世足以让他抓耳挠腮的题目,在今生经受了系统、高强度的魔鬼训练和那份“先知”视野的加持后,早已如同掌纹般熟悉。
尤其是那些涉及最新政策动向、时事热点、科技前沿的常识题,对他而言简直是白送的分。嘴角,几不可察地向上牵动了一下:稳了。
他並不急於下笔,而是沉住气,了宝贵的五分钟,再次將整张试卷通览一遍,让所有题目在心中形成清晰的脉络图。
然后,他才拿起削得尖尖的2b铅笔,开始在答题卡上沉稳地填涂。
速度极快,落笔却极稳,每一个黑色方块都被精准地填满,透著一股子篤定和扎实的功底。
逻辑题,题干读完,答案便如条件反射般在脑中成型;资料题,复杂的图表在他眼中瞬间被拆解成清晰的数据流,心算过程简洁而高效。时间在他流畅的笔尖下,仿佛也变得格外温顺。
行测结束,短暂的午休像是紧绷的弦鬆了一下,旋即又迎来了真正的重头戏——申论。
拿到申论试卷,李毅飞习惯性地深深吸了一口气。目光同样先快速扫过材料主题和题目要求。
材料聚焦“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活力激发”,要求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並写一篇议论文。
“不难。”这个念头自然而然地浮起。对他而言,甚至可以说是“手拿把掐”。这两年,他笔耕不輟,行政类的文章不知道写了多少篇。
从枯燥的政策分析报告到需要高度概括的讲话稿,从针砭时弊的评论到探討理论前沿的研究,他啃下了海量的內部参阅、政策文件和优秀范文,雷打不动地每周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文章。
他太明白了,申论考的哪里仅仅是文采?它是在拷问思维的深度、对国策大政的理解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能力。
这些,恰恰是今生的刻意训练赋予他的最大底气。他的行政写作水准,早已打磨得足以和机关里那些浸淫多年的“老笔桿”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