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初恋情人VS茶艺达人(第2页)
光柱消散,雪花重新下落。
林默双膝一软,跪倒在雪地中,竹笛掉落一旁。他的呼吸急促,胸口剧烈起伏,仿佛刚刚经历了一场穿越百年的拥抱。
“他们……还在。”他喃喃道,“不止长白山有,不止抗战时期有……每一个为这片土地倒下的灵魂,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声。”
苏瑶爬过去捡起竹笛,发现笛身竟然结了一层薄冰,但内壁却透出微弱的蓝光,像是某种能量正在苏醒。
“这支笛子……已经不再是工具了。”她轻声说,“它是钥匙,也是容器。”
林默抬头望向北方更深处的群山,眼神逐渐坚定。
“我们要去新疆。”
“什么?”苏瑶愣住。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叫‘红柳沟’的地方。”林默缓缓站起身,拍掉身上的雪,“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支地质勘探队在那里失踪。官方说是沙暴掩埋,可当地维吾尔族老人说,每到月圆之夜,就能听见地下传来手风琴的声音。”
苏瑶翻找资料库,很快调出相关信息:1963年,国家地质局第八勘察组共十七人进入南疆无人区测绘矿脉,此后音讯全无。二十年后,附近牧民曾在风暴中看到空中浮现一行字:“祖国,我们找到了锂矿。”
“如果真是他们……”她喃喃,“那说明‘声脉网络’不仅能连接过去,还能穿透极端环境。”
“不只是环境。”林默拾起竹笛,轻轻拂去冰霜,“是信念。只要一个人心里还念着家国,哪怕埋进黄沙三千丈,他的声音也不会彻底熄灭。”
三天后,他们的越野车驶入南疆戈壁。
沿途地貌荒凉至极,寸草不生,唯有风蚀岩柱如列阵士兵般矗立。导航再次失灵,手机信号归零,连备用罗盘也开始乱转。就在他们几乎迷失方向时,车载收音机自动开启,播放出一段断续的俄语民歌《喀秋莎》,背景里夹杂着手摇发电机的咔嗒声。
“这是……当年科考队用的通讯备用频道!”苏瑶惊呼,“他们用这首歌做摩尔斯电码的载波!”
林默立刻取出频谱分析仪,锁定音频中的异常波动。果然,在220Hz主频之下,藏着一组极其规律的脉冲信号??经过解码,竟是经纬度坐标!
“他们在指引我们!”林默猛踩油门,“跟上这个频率!”
车子沿着信号轨迹狂奔数十公里,最终停在一片被风沙半掩的废弃营地区。锈迹斑斑的铁皮房顶上,一面褪色的五星红旗仍在飘扬,旗杆由一根断裂的钻探钢管焊接而成。
夜幕降临,林默架起“静默立方二代”,接入当地采集的地磁数据。苏瑶则用无人机扫描地下结构,发现下方存在巨大空腔,且温度异常偏高,不符合自然地质特征。
“下面可能是个封闭生态舱。”她推测,“或许是当年风暴来袭时,他们紧急挖掘的避难所。”
林默点头,取出竹笛,对着星空吹响《喀秋莎》的第一个音符。
风骤然卷起,沙尘腾空而起,形成一个巨大的螺旋柱,直插云霄。与此同时,地面开始震动,那些早已倒塌的帐篷残骸无风自动,排列成一条笔直的小路,通向一处新裂开的地缝。
他们戴上氧气面罩,顺着绳索descend。
越往下,空气越温暖,甚至能闻到一丝淡淡的机油味和烟草香。墙壁上残留着炭笔写的标语:“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毛主席万岁”。角落里,一台老式手摇电台静静摆放,耳机上还搭着一条洗得发白的毛巾。
突然,仪器警报响起。
“检测到生命体征反应!”苏瑶盯着探测器屏幕,声音颤抖,“微弱,但持续……有人活着?!”
林默冲到最前面,推开一扇变形的铁门。
里面是一间狭小的休息室,十七张床铺整齐排列,床上躺着十七具干尸,穿戴完整,表情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而在房间正中央,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双眼紧闭,胸口微微起伏。
他一只手搭在手风琴上,另一只手握着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年轻时的他与妻子在天安门前的合影。
林默缓缓走近,轻声问:“您……是谁?”
老人眼皮颤动了几下,终于睁开。浑浊的眼睛里,竟闪过一丝清明。
“我是……最后的报务员。”他声音沙哑,却清晰,“我答应过同志们……只要还有口气,就要继续发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