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影帝徒弟我来负责狙击牧天一(第3页)
一分钟过去,风声渐弱。
五分钟过去,冰壳表面浮现出裂纹般的光纹。
十分钟过去,湖底人影开始缓缓转动,一个个转过身来,望向岸边。
就在此刻,他的耳机突然收到一段加密信号??来自国家非遗中心的紧急通讯:
“林先生,我们监测到长白山区域出现超自然能量波动,初步判定为‘大规模英灵共振事件’。中央已成立特别工作组,授权您全权处理现场事务。另:根据最新考古发现,1908年日俄战争期间,有一支由汉、满、朝鲜、蒙古四族组成的民间义勇军,在此地阻击侵略者直至全员殉国。他们临终前合唱了一首自创战歌,歌词最后一句是:‘愿吾声化风雪,护尔后代平安行。’”
林默听着,泪水瞬间冻结在睫毛上。
他摘下耳机,将增幅器埋入雪中,双手捧起竹笛,用尽全身力气,吹响了那首未曾听闻却仿佛早已熟记于心的战歌旋律。
第一句出口,天昏地暗。
第二句升腾,雷鸣贯耳。
第三句回旋,冰壳轰然炸裂!
万千雪花在空中凝滞,组成巨大的莲花状声场。湖底英灵逐一升腾,化作光点融入风雪之中。而那位吟诗的女子身影最后浮现,她看着林默,嘴角微扬,轻轻点头,随即消散于晨曦。
与此同时,全国十二个“声源锚点”同步震动:
-故宫地砖再次震颤,但这次持续了整整十九分四十四秒;
-腾冲甘露寺废墟中,一口锈迹斑斑的铜钟自行鸣响,声波传遍滇西;
-内蒙古草原牧民报告,夜间羊群集体面朝东方跪卧,耳边回荡着陌生而亲切的军歌;
-最令人震撼的是,台湾金门某小学音乐课上,电子琴自动演奏《我和我的祖国》,任教师如何关机都无法停止,直到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教室墙上浮现出一行小字:“大陆的孩子,我们听见了。”
一个月后,北京人民大会堂。
林默站在全国人大文化听证会讲台上,面前摆放着那支沾满风霜的竹笛。台下坐着近百位委员、学者、艺术家,还有几位白发苍苍的老兵。
他没有拿稿子,只说了短短三分钟:
“我们总以为历史是书本上的文字,英雄是纪念馆里的塑像。但我想告诉各位,历史是有声音的,英雄的灵魂仍在歌唱。他们不需要香火,只需要有人愿意倾听;他们不求复活,只盼一句‘我知道你在’。今天,我代表那些曾在战火、饥荒、边疆孤独中离去的人请求国家:把‘声音’当成基础设施来建设。修路架桥固然是发展,但连接人心的频率,才是真正的文明根基。”
话音落下,全场起立鼓掌。
三个月后,“中华声脉工程”正式立项,预算二十亿,覆盖全国三十一省区市,目标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情感共振网络”。首批十三个锚点全部启用,其中第十三号??长白山天池站??被命名为“诗女亭”,碑文仅刻八字:“风雪识归途,人间有回声。”
而林默和苏瑶并未停下脚步。
他们的车再次驶入群山之间,后备箱里多了十几支定制竹笛,每一支都对应不同地域的文化基因:蒙古长调笛、江南昆曲笛、陕北信天游笛……这些将成为新一代“声音使者”的信物。
夜晚扎营时,林默常坐在篝火旁调试设备。某天深夜,他无意间将所有接收频道打开,忽然听到一段混杂的音频流??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社区:纽约唐人街的春节舞狮鼓点、新加坡福建会馆的南音演唱、巴黎左岸中文书店的诗歌朗诵……全都以19。44Hz为基频,悄然同步。
苏瑶靠在他肩上,轻声问:“你说,是不是所有漂泊的灵魂,都在等着这样一个网络?”
林默望着星空,微笑:“不止华人。我相信,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未被听见的故事。而我们的使命,就是让每一个声音,都不再消失于虚空。”
风掠过营地,带来远方隐约的笛声。
这一次,不再是孤单的回响。
而是千万个声音,在时空的两端,轻轻应和,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