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南影北视的争抢(第2页)
与此同时,贵州“声音疗愈学校”的夜晚同样未眠。
校园中央的露天剧场里,二十多名学生围坐成圈。他们中有先天失聪者,有因创伤封闭语言功能的少年,也有长期遭受校园霸凌导致社交恐惧的女孩。今晚的主题是“第一次听见自己”。
指导老师轻轻敲响一面铜锣。
随后,一名戴助听器的男孩颤巍巍举起手,接过一支特制振动笛。这种笛子不依赖空气震动发声,而是通过骨传导将频率直接传递至颅骨。他将笛尾抵住下巴,深呼吸,用力吹气。
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声音”,但他脸上的肌肉突然抽动了一下??那是神经反馈告诉他,他“听”到了。
接着,他开始模仿刚才脑海中浮现的节奏:哒、哒哒、哒哒哒??是他小时候每天清晨,邻居奶奶扫院子的声音。
一圈人依次接过笛子,每人演奏一段属于自己的“内在之声”。有人打出暴雨拍打屋顶的节拍,有人复现外婆织毛衣时竹针碰撞的清脆,还有一个女孩,用极其缓慢的颤音,重现了她五岁时躲在柜子里,听着父母争吵却又不敢哭出声的那种压抑呼吸。
最后一轮,所有人同时演奏。
虽然毫无章法,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和谐。就像暴雨初歇时,屋檐滴水各自为政,却又共同谱写着自然的韵律。
教室监控画面实时传送到林默手机上。他看完录像,眼眶微红。
苏瑶看见了,轻问:“你想他们了?”
“不止是他们。”他说,“我想的是,如果这个世界早一点允许脆弱存在,会不会少一些破碎的心?”
苏瑶沉默片刻,忽然起身走向火堆。她从背包里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翻开一页,念道:
“2003年冬,我在福利院遇见一个小女孩。她不会说话,也不哭不笑。院长说她可能是哑巴。但我发现,每当黄昏钟声响起,她就会用手指在地上画圈,一圈又一圈,像在记录什么。我试着跟着她的节奏敲墙,她突然抬头看我,眼里有了光。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口钟,整座城市都在听我报时。”
林默望着她:“这是你的日记?”
她点头:“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声音不是用来控制别人的工具,而是连接灵魂的桥梁。也是从那天起,我决定学声学工程,而不是去当明星。”
林默久久无言。
良久,他低声说:“你知道吗?你当年写的这篇日记,后来被收录进‘回声档案馆’第0017号文件。现在已经有超过两百万人听过它。”
苏瑶愣住。
“而且,”林默微笑,“就在上周,山东一家养老院的护工告诉我,他们用这段音频唤醒了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晚期患者。老人听完后,第一次准确叫出了孙女的名字。”
苏瑶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
她没有哭,但她整个人像是被某种巨大的温柔击中,再也无法维持平静。
---
黎明前最暗的时刻,芒岗山村陷入短暂的寂静。
人们陆续入睡,篝火渐熄,只剩余烬偶尔爆出一两点火星。林默独自走向坟岗深处,来到父亲的墓碑前。杂草已被村民清理干净,石碑旁摆着一碗新蒸的红薯,还冒着热气。
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抚过碑文。
“爸,”他低声说,“你说过的,风会替我说话。我现在明白了,风不只是带走声音的东西,它也能把声音送回来。”
他顿了顿,声音更轻:“他们都醒了。接下来,轮到我们教他们唱歌了。”
话音落下,东方天际泛起一抹鱼肚白。
就在这时,地下传来一阵极其细微的震动,如同心跳复苏。紧接着,整片坟岗的土地开始发出低频嗡鸣,像是千万根琴弦同时被拨动。那些散落在各处的老物件??木梳、饭盒、铃铛、钥匙??竟在同一时刻产生共振,发出长短不一的声响。
这不是人为制造的音乐。
这是土地本身,在回应人类的倾诉。
而在千里之外的城市,更多变化正在发生。
北京地铁十号线,一名上班族摘下耳机,主动跟身旁陌生乘客搭话:“你刚才哼的那首歌……是你妈妈常唱的吗?”对方惊讶之余点头,两人竟因此聊了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