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技术革新山西动乱(第1页)
曾省吾,嘉靖三十五年丙辰科进士。隆庆末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抚四川,《明史稿》称其:嫻將略,善治边,蒞事精勤,多有建白。
万历元年,四川敘州土司都掌蛮叛乱,曾省吾荐刘显率领官兵十四万出征,克寨六十余,俘斩四千六百名,拓地四百余里,得诸葛铜鼓九十三。
万历三年六月,升兵部右侍郎,万历八年升任工部尚书,是张居正的核心党羽之一。
歷史上,对於这位工部尚书的记载倒是不多。
朱翊钧此时缓缓道,“朕留下先生和曾卿,是因我大明火器一事同两位商议。”
如今大明的火器发展正处於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並行的阶段,既继承了前期的成果,但也显露出后续危机的端倪。
自嘉靖初年仿製欧洲佛郎机炮后,到万历年间已成为明军主力火炮。明军装备的佛郎机数量达4-5万门,覆盖水陆部队。这种后装子母銃设计,射速快、安全性高,配备於战船和城防系统。
除佛郎机外,明军仍大量使用本土火器:
大將军炮:重型攻城炮,重达500斤,发射7斤铅弹。
虎蹲炮:轻型野战炮,重36斤,装填百枚小铅子,专克密集步兵。
如今北方边军,如辽东铁骑普遍装备三眼銃。这种多管火门枪可连发三弹,射后转为铁锤近战,適合骑兵衝锋。但其缺点明显:射程仅50米,精度低,需手动点火,戚继光曾批评其远不及鸟銃。
儘管嘉靖年间已仿製日本火绳枪也就是鸟銃,但至万历九年装备率极低。萨尔滸之战前,30万明军仅配鸟銃约6400支,,余为落后火门枪。火绳枪射程和精度优於三眼銃,但因製造工艺差、士兵训练不足,未成主流。
如今大明火器规模冠绝东亚,佛郎机普及与传统火器体系支撑了国防需求。但装备结构失衡,重炮轻枪、技术停滯、工艺粗放,火药与铸造落后等问题已埋下隱患。
是以,朱翊钧如今自是想著要进行技术上的革新,毕竟这个时候,同时代的欧洲已经出现了燧发枪。
听到皇帝陛下这话,张居正未曾先说话,曾省吾恭敬道,“不知陛下有何指示?”
朱翊钧道,“如今我大明重炮轻枪,实是不该,应当全部重视起来,毕竟大炮的机动性不足。
朕听闻海外之地,已经有国家研製出了燧发枪,是比火绳枪也就是鸟銃还要先进。
火绳枪依赖燃烧的火绳点燃火药,火绳易受风雨影响,而燧发枪並不存在这个问题,通过燧石撞击钢片產生火引燃火药,击发成功率比火绳枪要高。
並且燧发枪射速可达3-4发每分钟,是火绳枪的2倍以上。”
当听到皇帝陛下所言,张居正和曾省吾都是惊讶非常,他们未曾想到,海外蛮夷,居然比他们大明的火器还要先进。
他们竟一无所知,那……皇帝陛下如何知晓的?
这不由的又让张居正和曾省吾心中涟漪阵阵。
“陛下是要工部也研发此燧发枪吗?”
“自然,往后工部和兵仗局一起研发,搜罗民间的人才,必须进行技术革新,研製出燧发枪来,此为国防大事。
若他日,海外国家发展迅猛,以先进的火器进犯大明,我大明岂不是无抵挡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