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人亡政息(第1页)
万历六年,张居正以福建为清丈试点,至万历八年已完成全省土地清查,新增大量隱匿田亩。长汀县等地发放的归户由帖(土地所有权凭证)明確標註了土地面积、应缴税额,成为改革的重要物证。
今年全国清丈统计田地为7,013,976顷,较隆庆五年增加了233万顷,增幅近50%。这一成果极大扩充了税基,为一条鞭法的赋役摊派提供数据支撑。
如今南方基础稳固,今年前江西、浙江、南直隶等地已试行类似改革(如均平银、十段锦),且成效显著。例如海瑞在应天府推行后,田不荒芜,人不逃窜,钱粮不拖欠。
虽然北方遭遇抵制,山东东阿县在万历五年试行时,遭官僚地主强烈反对,诬称人心惊惶,欲弃地產以避之。但张居正力排眾议,斥责反对者歪曲事实,並强调法贵宜民,何分南北?在张居正的强硬下,最终保住试点成果。
朱翊钧很清楚,万历八年这一年,是改革阶段性成功的关键年,清丈土地超额完成,福建等试点验证了改革可行性,为全国推行扫除障碍。
但赋役合併的一条鞭法尚未全国实施,北方抵制问题待解。
明年,一条鞭法才会推行全国,其內容是將田赋、徭役等杂税简併为单一税目,按亩征银,徭役银部分摊入土地,减轻无地贫民负担,官收官解,由官府直接徵收银两,减少中间盘剥。
正值改革最关键的时候,张居正奋斗多年的成果即將遍地开,他的成圣之志就在眼前,张居正绝不会容忍其付之东流。
是人就会有弱点,张居正的弱点便在於此,而这也正是朱翊钧的成算。
“先生,內庭之事朕自有决断,如今正是改革的关键性时刻,这关乎天下万民,容不得半点的差错,先生要以天下百姓为重。”朱翊钧如此回话给张居正。
当话音落下,让如今早已老成持重的张居正神色骤变,眸中儘是震惊之色,心內翻江倒海一般,他著实没有想到,皇帝竟会这般回话,朱翊钧所料的全然不差,张居正决计不能接受自己一生努力的成果付之东流。
文华殿的气压瞬间低的可怕,殿內寂静无声,
这一刻张居正好似从未认识过眼前的帝王,此前种种是在隱忍偽装?一直在等著这一刻,还是皇帝已经迫不及待的要亲操权柄了?!张居正揣测不到,他看著气沉於渊,帝威甚重的皇帝,心绪难平,复杂至极的心情中,还有著一丝喜悦。
张居正清晰的认识到,再不能孩视皇帝了,他或许应该做出改变,酝酿了片刻,张居正道,“陛下应当很清楚,大明一朝传至陛下,隱患重重,各阶层的矛盾爆发,贪腐成风,国库空虚,军备鬆弛。
遥想太祖高皇帝,驱逐韃虏,恢復中华!开创了我大明皇朝,难道陛下忍心葬送了祖宗基业不成?!
大明是陛下的大明,也是天下人的大明,天下臣民皆视君若父,他们正处於水深火热之中,君父知否?!”
张居正如此显然是以此反將一军。
朱翊钧从容不迫,对此局面他是有所预料的,因为他很清楚,宦海浮沉三十余年,见识过了朝堂之上的各种残酷斗爭,想要拿捏住张居正明显不易。
“朕何尝不知,朕御极天下已有八年,张先生认为朕是昏庸之主吗?”
朱翊钧的话有些咄咄逼人的意味,显然他不再打算以温和的姿態来说了,朱翊钧很坚定,他必须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
“陛下自不是昏庸之主。”张居正回答的很痛快。
这时的万历帝確实勤勉,也却有励精图治的君主之姿,所以张居正没有什么好犹豫的。
得到了张居正果决的回答后,朱翊钧继续他的话,“祖宗的基业断然不会葬送在朕的手中,朕会不知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道理吗?
朕既为君主,为天下百姓之君父,自当仁民爱物,以百姓之心为心,以百姓之念为念,这一点张先生不必有任何的质疑。
这些年来,张先生为我大明操劳辛累,八年之间,我大明已有中兴气象,朕深知这都仰仗於张先生,朕信任先生,也並非是不听劝諫的君主。
朕只且问先生一句,先生在家会听从家奴之言,被家奴阳奉阴违,先生也会宽恕?
朕连家奴都无法掌控,那么还能掌控天下吗?”
略微停顿后,朱翊钧继续道,“纵观史书,人亡政息之事从来不在少数,先生年长朕许多,將来先生的事业朕当如何?”
隨著朱翊钧这话落下,张居正明显动容,虽说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但张居正显然不是这样的人,他造福天下之愿,绝不是只存在一时一刻的,若他走后,他一生成果荡然无存他如何能瞑目。
这一刻,张居正沉默了,他此刻心中很清楚,他必须要做出让步,要让这位皇帝陛下达到他的政治预期。
但这无疑要放弃冯保,毕竟冯保如何能和皇帝相提並论,而且张居正很清楚,李太后虽扬言废帝,但这绝无可能,反而引的朝野震盪,改革功亏一簣。
可这种时候也绝不是放弃冯保之际,张居正想了想,还是决定先探探皇帝的意思,看看皇帝到底想要做到哪一步,他相信皇帝不会直接大刀阔斧的下手,“陛下可否告知臣真实心意,陛下想要做到哪一步?!”
当听到张居正这般说,朱翊钧心中欢喜,面色不显,他清楚张居正这位內阁首辅最终的选择是他的政治成果,是要守他那一课造福天下大心,如此必然会做出让步,而朱翊钧自然要见好就收,“大局为重。”
朱翊钧的回答只有这四个字,既是態度也是承诺,
而皇帝给的这个结果和张居正所想一般,这让张居正心中有了底,但仍旧提醒一句,“君无戏言。”
“自然!”朱翊钧语气中满是坚定。
至此,朱翊钧和张居正的谈话结束,最终结果和朱翊钧意料的不差,这是目前最好的结果。
张居正离开文华殿后,朱翊钧已然没有了上课的心思,他现在一门心思想著由谁来取代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