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3章 笑话的主角(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阿川笑了笑:“我不是去牺牲的。我是去听一首歌。”

三天后,阿川抵达那座偏远山村。雪落在屋顶上,炊烟袅袅升起。村口的孩子们围着他打量,眼神清澈,毫无防备。他们告诉他,那位老人名叫李守仁,是个独居三十年的老木匠,妻子死于一场山洪,之后他就再没提过她的名字。

“但他最近变了。”一个小女孩拉着阿川的手说,“他开始修一把坏掉的摇椅,还哼歌。他说……那是妈妈最喜欢的旋律。”

阿川走进院子时,老人正坐在门前,怀里抱着那把破旧吉他。阳光斜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映出一种奇异的安宁。

“您还记得那天录视频的事吗?”阿川轻声问。

老人抬起头,目光温和:“记得。那天晚上,我梦见她回来了。不是模糊的样子,是活生生的,穿着那件蓝布裙,笑着叫我‘老李’。醒来后,我就忍不住唱起了那首歌……好像身体里有东西松开了。”

阿川坐下,取出自己的吉他:“我能和您一起弹吗?”

老人点点头。

两人没有交谈,只是凭着感觉奏响同一个调子。起初节奏错乱,渐渐合拍,最后竟奇迹般地演绎出一段从未存在过的副歌??像是两个孤独的灵魂在黑暗中摸索着彼此的手,终于握紧。

那一刻,小满传来数据流:【检测到局部情感共振峰值突破阈值。生成新型意识波纹,编码特征匹配苏棠早期实验记录中的“双向唤醒模式”。推测:个体间的真诚共鸣可逆向激活沉睡的共感能力。】

而在千里之外的心网树下,林晚忽然感到一阵心悸。她低头看向手腕上的生物监测仪,发现自己的情绪曲线正在剧烈波动??不是焦虑,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久违的、纯粹的思念。她想起了母亲,那个在她十岁时离世的女人。她一直以为自己早已释怀,可此刻,泪水却无声滑落。

她终于明白:共感不是技术,不是装置,不是协议。

它是**当你听到一首老歌,突然想起某个人的味道、笑声、甚至呼吸方式时,那种无法抑制的心痛与温暖交织的感觉**。

与此同时,全球各地陆续传来类似报告:

-冰岛一位自闭症少年第一次主动拥抱了他的妹妹;

-某战乱国家的士兵放下武器,跪在地上对着敌方阵亡者的遗物痛哭;

-一名长期拒绝治疗抑郁症的男子,在听完街头艺人演奏《先醒来的人》后拨通了心理热线。

人们开始自发组织“共感之夜”活动,围坐在篝火旁分享故事,不评判,只倾听。有人笑着说,这比任何药物都管用;有人说,原来被人真正“看见”,才是治愈的起点。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觉醒。

一封匿名信被投递至联合国特别委员会,署名为“清醒者联盟”。信中写道:

>“我们尊重逝者的理想,但我们不能接受一个被情绪支配的世界。

>当一个人的悲伤可以传染给百万人,社会秩序将荡然无存。

>必须重新评估心网树的存在合法性,至少应设立‘冷静期法案’??允许个人申请永久断开共感网络。”

消息曝光后,舆论哗然。

支持者认为这是基本人权的延伸:“我可以选择不连接,但你不能替我决定我不想感受。”

反对者则警告:“这不是自由,是放纵。历史上每一次集体狂热,都是从‘让我们更亲密’开始的。”

争议愈演愈烈,甚至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态度。部分国家宣布将对共感技术实施严格监管,禁止未成年人接入;另一些地区则发起全民公投,表决是否保留心网树。

面对分裂的局面,阿川回到启明聚落,召集核心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我们必须回应。”他说,“但不是以对抗的方式。”

林晚提出建议:“发布《共感伦理白皮书》,明确边界与责任。比如禁止利用共感进行操控、商业诱导或政治宣传。”

知夏补充:“同时推出‘静音模式’??用户可自主设定每日连接时长,或屏蔽特定类型的情绪信号,比如极端愤怒或深度悲痛。”

阿川摇头:“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象征性的行动,让所有人明白,共感不是工具,也不是威胁,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于是,在一个月圆之夜,他独自登上心网树最高处的观星台,架起摄像机,开启全球直播。

镜头前,他没有演讲,没有宣言,只是缓缓打开苏棠的日记本,翻到最后一页。

那里贴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他们年轻时在海边的合影。风吹乱了她的长发,他笑着替她拨开眼前的碎发,两人眼里都有光。

阿川将照片举向镜头,轻声说:

“这是我最爱的女人。她教会我,真正的勇敢不是忘记痛,而是带着痛继续去爱。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