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手搓感应炉(第1页)
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清单,被她轻轻放在了林涛的办公桌上。
秦思源一夜未眠,双眼带著血丝,但精神却异常亢奋。
清单上的字跡清秀工整,从“高频感应炉”到“单辊急冷装置”。
再到“高压汞灯紫外曝光机”,每一项后面都標註了她能查到的最基础的性能参数。
这些名词在1980年的工厂里,听起来就像是天方夜谭。
“清单上的这些设备,我查了很多的资料,国內只有少数几个重点研究所才可能配备。”
秦思源的声音有些乾涩,她指著清单上的第一项。
“就说这台感应炉,不光是炉子本身,配套的真空系统和高功率电源,不光是海峰市根本买不到,就算去省城,也需要部委的批文。”
她昨晚的兴奋,在清晨接触到现实的阳光后,迅速冷却成了理性的忧虑。
理论的翅膀再华丽,也需要现实的跑道才能起飞。
林涛拿起那张清单,目光平静的扫过。
他没有去看那些陌生的设备名称,而是直接在脑海中下达了指令。
“红星,以这张清单为目標,进行全厂及国內现有工业资源匹配,將所有设备分解为可製造的最小单元,生成採购清单与自製蓝图。”
淡蓝色的数据流在林涛的视野中飞速闪过,复杂的设备被瞬间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零件。
每一个螺丝,每一段线圈,每一块耐火砖,都被系统与国內现有的工业產品目录进行比对。
那些无法採购的个体,系统则立刻开始进行替代方案设计和工程图纸的生成。
几十秒钟后,一份全新的,更加详尽的方案出现在林涛的脑海里。
“走,去车间看看。”
他將那张写满难题的清单折好,揉了揉好像有些过载的脑袋。
两个人来到车间里,那台自製的柴油发电机正在新建的隔音房里发出沉稳的低吼。
工人们已经习惯了这颗强劲心臟带来的稳定光明,生產线的节奏明显比以前快了不少。
林涛径直走向车间一角的废料堆,李明华正指挥著工人將一些报废的工具机底座和钢材分门別类。
“明华,停一下手里的活。”
林涛的声音不大,却让周围几个工人都停下了动作。
“这种砖,咱们厂的锅炉房还有多少?”
他从废料堆里捡起一块厚重的、带著锈跡的耐火砖,在手里掂了掂。
“这是高铝砖,耐一千四百度高温,锅炉房里还有一些备用的,涛哥你要这个干嘛?”
李明华有些摸不著头脑。
“把这个拆了,里面的铜线圈小心別弄断,我有用。”
林涛没有直接回答,他用脚尖踢了踢一个报废的大型变压器外壳。
“那台车床的底座留下,其他部分拆掉,我们需要一个稳固的平台。”
他又指了指不远处一台閒置的老式车床。
李明华和周围的工人们面面相覷,完全不明白厂长要做什么。
这些都是要当废铁卖掉的东西。
秦思源跟在后面,看著林涛熟练的在废料堆里挑拣著各种看似无用的零件,心中的困惑越来越深。
她清单上的那些精密设备,难道能用这些废铜烂铁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