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 16 章(第2页)
犹记前世那个秋雨萧瑟的夜晚,萧赫一身玄色锦袍,只身打伞立于廊下,说话嗓音一如先前所见般凌厉肃然,不带一丝波澜:“我做这些,不过是不想看大雍忠臣良将蒙冤,并非有意帮你。”
“不必介怀,不必还恩。”
“今此之后,更不必与我再有任何联系,太子妃。”
无波无澜的说话语调,却是在最后的“太子妃”三字上,加重了音调。
“姐姐,沈姐姐……”马车外,宋嫣宁的呼喊声打断沈青黎思绪。
她抬手掀帘,这才发觉已到了城门外。离寺前,兄长已有交代,待入城门后,队分两路,一路随沈青黎回沈府,另一路则护送宋嫣宁平安到府。
雨大,两人并未下车,只隔着雨幕互相打了个照面,简单话别了几句,便各自回府。
马车车轮碾过湿滑的青石板路,继续前行。
沈青黎抬手理了理沾了雨珠的鬓发,触手一瞬才发觉插在右侧发髻上的玉簪不见了。玉簪虽算不上贵重之外,但却是母亲遗物,她向来小心保管,但却不知遗落在了何处。
玉簪必是落在了宁安寺中,但眼下宁安寺事多,即便兄长尚在寺中,她也不可为了一支发簪劳人寻找。
这玉簪本是一对,沈青黎抬手,幸好簪在左侧发髻上的那一支还在。生怕将这一支也遗失在外,沈青黎所幸将玉簪取下,握在手中。
说来凑巧,前世,这玉簪也曾遗落一支,因是一对双飞燕的款式,故左右飞燕的样式稍有不同,前世遗落的也是左侧这支。但时间却是不同,那是在她嫁入东宫后的事情了。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那时父兄已然下落不明,母亲遗物的遗失,也让她黯然神伤了几日,连临终时都未曾寻回。
沈青黎止住关于前世不好的回忆,眼下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未发生,她是自由之身,遗失了玉簪,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且接下的一月有余,并没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发生,不仅天气有所好转,待过了今日,盛京天气变由雨转晴,半个月内都不在落雨。
今生和前世早已处处不同,虽不知东宫接下来会有何动作,但近期来看,她无需多虑,只需享受放晴的好天气即可。
却没想到,这念头却在回到沈府不久后,便被打破了。
入夜,沐浴更衣后的沈青黎坐在窗前静看廊下滴雨。却见朝露打着伞着急忙慌地穿过小院拱门,身后还跟着一人,是本留在宁安寺未随行而回的沈七。
沈七快步走至廊下,隔着半开的支摘窗,抱拳躬身:“禀姑娘,宁安寺出事了。”
“突发大火,火势难控,寺庙里外烧毁了大半。”
沈青黎美眸瞪圆,惊地久久没说出话来,偌大的兰庭轩一时静若无声,只余雨声淅淅沥沥。
颇费了些力气方才将心中波澜压下,沈青黎定了定神,问道:“眼下火势如何?”
“属下离开时,火势已基本控制住了,但本存在寺中的药草却烧了大半。”
站在一旁引路的朝露听到此话,不由心惊,未留意到姑娘面上的犹疑忧虑之色,只拍着心口小声道:“幸好姑娘和宋姑娘离开的早,否则被大火波及,不知还要遭多少罪呢。”
沈青黎面上忧色却未因朝露的这一句话减少,反倒越来越深。
突发大火,火势难控。
前世宁安寺的确也烧了一场大火,但却是一年多之后的事情,当时她根本未留心此事,甚至只是听宫人随口提了一句。可如今看来,前世宁安寺的大火,必是人蓄意为之,而其背后操纵之人,极有可能是萧珩。
盛京城的雨势已然连绵多日,眼下正值风雨交加,这样的天气之下,若说起火只是意外,恐怕没人能够信服。且从寺中搜到的东西来看,怕是还有玄机,此时突发大火,更像是毁灭证据的作为。
关于前世宁安寺的大火,她并无多少了解和记忆,此时能关注的,唯有眼下。眼下不仅是阴雨天气,宁安寺上下更处处是龙翼军身影,若想纵火,并非易事,除非……
紧锁眉头之下,沈青黎本清亮灼灼的眼眸划过一抹狐疑。除非是兄长身边极信任、得力之人暗中所为。
前世她便怀疑兄长身边有奸细同萧珩里应外合,否则,堂堂龙翼军主将岂会屡现失误。然前世山高水远,加之自己被困东宫,故无从去查。
如今,既有了重活一世的机会,奸细又已浮出水面,她定要查出实情。
可眼下该如何着手去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