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29章 出海求月票求推荐票(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议完费用一事,又议起出海之事。

这齣海的日子就不是刘隱、刘台的所长了,便交由海商们自行决定。

不过刘台也提了一些要求,那就是让船队帮他在海外寻找他要的东西和匠人。

这首当其衝的,便是占城稻。当然,现在还不叫这个名字,因为地方还不叫占城。

现在的地名是环王国,不过那时大家还是习惯称为林邑国。

占城稻具体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史载不详。

一般认为是北宋初年传入,但现在有学者推测最早是在闽国时期传入福建。

总之,现在还没传入就对了。

为什么刘台想著找占城稻呢,因为其特点,或者说优势明显。

第一个便是耐旱。虽然是水稻,但对水的要求没那么高。

岭南多山岭,这些山便可以开闢来种植耐旱的占城稻。

第二个是適应性强,“不择地而生”,搁哪都能活,操心少。

第三个是早熟,生长期短,自种至收三个月即可,甚至还有些仅五六十日便能收穫。

这要是移植过来,好好管理,一年三熟可期。

占城稻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米质比较差,口感不太好。

但这个时候,中原战乱之地的百姓能有口吃的填饱肚子都谢天谢地了,谁还会在意米饭的口感。

所以若真能找到並引进,岭南的粮食產量能涨一大截,届时也有可以放开去接引中原逃难的百姓了。

刘台对找到占城稻持乐观態度,毕竟当时在中南半岛是普遍种植的稻种。

为了能顺利找来占城稻,刘台將派人隨船,並把占城稻的外形形诸文字和图画,让他们按图索驥。

其次则是玻璃匠人。当时对玻璃的需求旺盛,但本土製作的玻璃存在质量缺陷,导致大量进口。

但玻璃又是易碎品,海路顛簸之下,运输困难,导致价格昂贵,被奉为珍宝。

所以若是能得到玻璃匠人,本土生產,那就是个一本万利的买卖了。

当然,现下这个买卖就算成了,也是要和蕃商合伙。

否则他们失去了一个高额利润来源,他们可就不会真心去替刘台找匠人了。

再一个,若是能把匠人找来,那就可以推动本土玻璃技术的进步。

到时候就可以用玻璃来做一些可行的实验了。比如说,张平製作大蒜素就会容易一些了。

这里头,占城稻是可以立竿见影產生效果的,属於必需品类別。

玻璃匠人,则属於锦上添类,得到最好,得不到也无妨。

对於刘台的交代,眾人自然是表態一定会铭记於心,用心寻找。

商议完毕,海商们先行散去。

隨即,刘隱又让刘台对属於海协会的加盟费进行了安排。

海协会一共有收入四十六万三千,提留六万三千作为海协会经费。

其余四十万,刘隱拿八万,刘台和刘五万五千,严、蒲、白、池各四万五千。

王洪亮出力不少,分得二万,其余秘书郎等海协会职员,共分一万。

雨露均沾,大家都有好处拿,也让大家都能有积极性,能维护好海协会这个团体。

眾人对此哪有什么异议,都是感恩一番后笑纳,各自离去。刘溶本人不在,待日后送钱上门时再告知於他。

包括严、蒲、白在內的眾海商都想赶著早早出海,因此第二日,也就是十月初十,竞得名额的十人就把第一期的钱送了过来。

共计二十三万一千五百,各人按比例拿走。

十月十三,是眾海商商定出海的日子。

码头上,刘台代表刘隱前来相送。一番道別后,第一批船只启航远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