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一枚胶囊(第1页)
“啊啊啊!”
“唔!”
童昭珩本就站得离玻璃极近,猝不及防被迎面撞上,吓得他大叫出声,原地起飞。
但巨型水箱的高透玻璃实则光滑又结实,幽红章鱼的两番冲撞并未对其造成任何实质性伤害,单纯模样可怖,行迹诡异。
“怎么了?”其他人寻声回头瞧来,见童昭珩像个炸了毛的小鸡,背后还紧紧贴着面色古怪的冼观。
童昭珩指着章鱼,声音不稳,悲愤地指责道:“它……它忽然扑过来!”
赵爽纳闷了片刻,乐起来:“就这?”
“不是……”童昭珩还想解释,却见章鱼的触手缓缓垂落下去,扭了几下,又躲进了岩洞里,一副与世无争的软体类德行。
“那……小观老师,你刚才又叫什么?”班长问。
童昭珩回过头去,差点没磕在冼观下巴上,对方微微垂下睫毛,颇有些为难道:“你踩我脚了,现在还踩着。”
童昭珩简直要尴尬疯了,连连后退鞠躬加道歉。随后他又有些不舒服地拉了拉衣领,努力深呼吸几次,问:“你们觉不觉得有点喘不上气儿?这里好像空气不太流通。”
闻言,冼观随手在一旁的架子上抽了本游览册子,翻开介绍道:“大家在海底呼出二氧化碳,都会通过管道输送到藻类农场,可以在这里扫码查看个人碳抵消量。”
于是这个话茬便到此结束,童昭珩只能再度深呼吸,强迫自己不要将章鱼扑脸的画面在脑中反复播放。
他浑浑噩噩地跟着走了好一会儿,前面的人忽然停下来,童昭珩茫然抬头:“怎么了?”
“到了,”宋星月说,“你干嘛呢,梦游?”
话音刚落,一片冷白的光线便从前方投来——冼观已经打开通向B3实验区的门,一个与观光区浪漫柔和的氛围大相径庭的空间出现了。
幽蓝的光影和舒缓的音乐被抛之身后,通风换气的白噪音立刻明显了很多。研究区的风格冷峻而严肃,色调也是清一色的黑白灰——铅灰色的管道盘踞在天花板上,最大的管道直径超过两米,几乎占据了一半的空间,显得十分压抑。雪白墙壁的下半截已因为数年的使用而蹭上不显眼的脏痕,空间内唯一的色彩便是各种路牌指示和注意事项的标识。
“哇,我还从没来过这边呢。”班长感叹道。
“这是咱们学校提前专门预约好的,”小刘说,“回去要写报告的,大家要认真听。”
因亚特兰蒂斯的双螺旋垂直结构,大面积的开阔区域都让给了观光区,科研区的道路便显得有些七扭八歪。初入的一段人行过道天花板十分低矮,冼观的头顶几乎都要擦到灯箱,几人跟着他爬过一段铁梯,步上一段漫长的下行长廊。
进来之前,童昭珩本以为会看见电影里那种场景——无数穿白大褂戴面罩的研究人员行色匆匆,各类高精尖设备应接不暇,但其实这里冷清空旷得不像话,几乎没有什么工作人员路过。
似乎是看出他心中想法,冼观解释道:“大型设备是这样的,调试好参数后,除了定期检查之外,所有实验数据都会等电脑统计整理好再进入分析。不大会有人一直盯着,节约人力资源。”
说着,他停在一扇门前再次刷卡,厚重的双层气密闸门应声打开。
“亚特兰蒂斯有亚洲最大、世界第二的三维应力监测网,以及高精度的海底地震预警模型。”冼观介绍道,“整个岩石圈三维应力监测的传感矩阵,是由1200个植入海底断层带的纳米级光纤传感器组成的。量子计算机实时解算地壳应力张量,再由AI预警系统将地震概率转化为色阶图。”
冼观示意他们看墙上的色阶图,蓝色为安全,黄色为异常,而红色则为临界。”
“好像在老汪的课上讲过。”班长说,“用什么地磁偏角来算的。”
“完全听不进去,”宋星月说,“老师太帅了。”
班长惊恐地转过来:“老汪吗?”
宋星月没好气道:“你傻吗?”
“是用应力差,热流值和地磁偏角来计算的,”童昭珩说,“我记得去几年前还成功预报过一次7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