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7章(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他们应该也有奇招!”小段道。

“他们玩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以不变应万变,守住《面孔》的格调就是胜利。”

陈以声的布置条理清晰、目标明确,瞬间驱散了两个小编辑心头那点因“硬仗”而起的忐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被信任和被指引的安全感。

坦白说,在此之前,她对这次不报销车马、没有补贴的外勤差事,并未投注太多心力,只当是寻常跑腿。但陈以声既然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她,她一定不能掉链子。

池锦是一个不会放过任何机会的人,尤其是这种送上门的机会。

她把自己埋进工位,屏幕的光映着她专注的侧脸。指尖在键盘上翻飞,每一个字她都反复推敲,力求完美。

看着屏幕上堆砌的案例和数据,她试图提炼出几个关键词:深度、温度、影响力、专业性……可这些词悬浮在页面上,显得空泛而缺乏穿透力,像蒙着一层毛玻璃。

如何用最精炼的语言和最具冲击力的呈现,让台下的人一眼就抓住《面孔》不可替代的灵魂?问题太多,疑惑不少,她草草写了个框架,心想在下班前怎么也要先有些东西交差。

不料陈以声的回复很快,却并不潦草:

[框架已阅。案例堆砌过多,核心价值提炼不足。精选一个最具代表性的核心案例,深度拆解其从选题洞察、突破采访壁垒、深度写作到最终社会反响的全过程。逻辑主线需清晰贯穿,价值点需具象化、可感知。]

回复像一把冷冰冰却精准的手术刀,每一个字都像针一样扎在她之前的困惑点上。没有一句多余的责备,甚至没有一个情绪化的词语,却让她脸颊微微发烫,感到窘迫和刺痛。

好在在消化这番犀利的点评后,她总算有了拨云见日般的豁然开朗。

她盯着屏幕,视线渐渐失焦,思绪被拉回那个同样弥漫着秋日微寒与雨气的午后——她与陈以声的初见,也始于一场秋招宣讲会。

那时因为下雨,很多答应陪她来看看钟心宣传的同学都放了鸽子。她只能独自撑着一把摇摇欲坠的伞,奔向学院楼的小礼堂。途中伞骨猝然断裂,冰冷的雨水毫无遮拦地浇下来,到

了礼堂已经狼狈不堪。

她在角落窘迫地试图拧干衣角,一只手却递来一条干净的毛巾。她愕然抬头,原来是台上那位正在宣讲的编辑示意同事送来的。毛巾质量实在一般,触感微凉,带着一丝雨天的潮气,却是救命稻草。

她的局促瞬间被另一种力量攫住。台上那个清越沉稳的声音,正穿透雨天的沉闷,清晰地流淌在礼堂里。内容精辟深刻,逻辑严密,对行业的洞察一针见血,更难得的是那份不疾不徐、从容笃定的气度。

池锦抬起头,他是陈以声,头衔是钟心传媒《面孔》杂志的主编。这种珍贵的一见如故之感,让池锦在明知时间、年龄都对不上时,心底却忍不住妄想:这个人会不会就是那个曾耐心回复她无数封稚嫩投稿邮件、署名“周铖”的编辑?

宣讲结束,人群散开。她攥着那条的毛巾,佯装归还,只为能更近地看一眼台上的人,在他面前留下一个模糊的印象。

对方微微颔首,伸手来接。就在那一瞬间,她清楚地看到,在他修长干净的指间处,有他的戒指。

第22章。北园硝烟

北园大学城招聘会当天,人声鼎沸。各大企业的展位鳞次栉比,钟心传媒在里面并不算耀眼的。这也难免,媒体行业式微,薪资竞争力有限,加之钟心仍有相当比重的传统纸媒业务,处境可见一斑。

相比《童年》值班的三位编辑,轮值的池锦和段兴澈简直是低调得不行。如此时在传媒学院镇守的陈以声所料,《童年》走的是热闹吸睛路线。穿着企业LOGO的土潮文化衫,震耳欲聋的流行音乐,扫码就送的精美毛巾……展位前人潮涌动,大多是图新鲜热闹的学生。

反观《面孔》,硕士起招的门槛本就让咨询者寥寥。背景屏幕循环播放着资深编辑团队深入采访一线的纪录片片段,没有喧闹的音乐,只有沉稳的旁白和真实的画面。

池锦看着桌上堆成山的毛巾,终于明白当年那条擦干她湿发的毛巾从何而来了。

段兴澈有些咋舌。他硕士是隔壁师大的,当时是其他编辑部去招聘,没见过如此冰火两重天的架势。

他低声道:“师父,虽说进来钟心,大家奔着的老牌杂志就那么几个吧,但《童年》怎么也是响当当的,他们编辑怎么都是这个画风。”

池锦目光微抬,瞥向展位后方西装革履、稳坐钓鱼台的姜虎。

“还是陈大王比较帅。”

“你小子也学着叫他陈大王了。”

“哈哈,我这个小王得去干活了!”

段兴澈抱着宣传单站起来,在拥挤的人流中眼观六路,精准地将那些对新闻、写作、深度内容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引导到《面孔》展位前。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