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千零三十九章 难以恢复的植被(第1页)
“大家也放心,我跟小苗也会常回来看看的。”周至笑道:“等明年开始出果子了,我们肯定还是要打交道的,要不然辛苦两年什么味儿都不知道,可不亏大了?!”
乡亲们刚刚还哭兮兮的,这下都笑了起来。
。。。
火车一路向北,穿过隧道、桥梁与连绵的山峦。窗外风景不断变换,从凉山的苍翠渐变为平原的金黄稻田,再到城市边缘灰白交错的工业带。车厢里喧闹声此起彼伏,有人打牌,有人嗑瓜子,有人靠着椅背沉沉睡去。唯有周至始终清醒,笔记本电脑摊在膝上,手指在键盘上不停敲击??他正在整理最终版论文的数据附录。
麦小苗靠在他肩头,呼吸均匀而轻柔。她昨晚几乎一夜未眠,帮他核对最后一组血红蛋白浓度数值,直到凌晨三点才合眼。周至不忍叫醒她,只将外套轻轻盖在她身上,又调低了屏幕亮度,生怕光亮扰了她的梦。
“肘子。”坐在对面的吴仁中压低声音,“你还真打算回去?”
周至停下打字的手,抬眼看向他:“你说呢?”
“我是说……你现在已经出名了。”吴仁中指了指手机屏幕上那篇仍在热搜榜上的报道截图,“‘博士生团队深入高原采集十万数据’,连央视都转发了。你现在要是顺势搞个公益项目,拉funding、找合作单位,分分钟的事。可你要再回凉山,又是从零开始。”
周至笑了笑,目光落在熟睡的麦小苗脸上:“你知道我们那天晚上在邛海边看星星的时候,她说什么吗?她说:‘原来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干净的天空。’可你知道吗?就在那个寨子里,有个八岁的小女孩,连续三年冬天都因为缺氧性肺炎住院。她从没见过真正的星空??因为她总是在医院里。”
他顿了顿,声音沉了几分:“我们做的不是一次性的调研,是想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监测体系。如果我不回去推动落地,那些数据最后只会躺在论文库里,变成别人引用时的一个括号。”
吴仁中沉默良久,终于点头:“行吧,那你得答应我一件事。”
“你说。”
“下次进山,带上我。”
周至笑了:“欢迎之至。”
列车抵达成都已是傍晚。一行人拖着行李走出站台,寒风扑面而来。城市灯火通明,车流如织,仿佛与凉山的宁静隔世而居。他们在车站门口道别,各自踏上归途。周至和麦小苗乘地铁返回学校,一路上两人几乎没有说话,但彼此的手始终牵着,像是怕一松开,就会丢失这段旅程的记忆。
回到实验室已是深夜。助研师妹早已下班,桌上留着一张便条:【导师下午来过,说等你回来立刻联系他。】
周至心头一紧,立即拨通电话。
“回来了?”导师的声音依旧冷静,“论文我看完了,整体质量不错,尤其是样本量和地域覆盖,在同类研究中算是突破性的。答辩委员会初步定在下月中旬,你准备一下。”
“谢谢老师。”周至松了口气。
“不过……”导师话锋一转,“卫健委那边反馈说,他们希望你能把研究成果转化为一份政策建议书,最好能在省级层面推动试点。这不是硬性要求,但如果你能做,对后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有很大帮助。”
“我明白。”周至握紧手机,“我会尽快提交。”
挂断电话后,麦小苗轻声问:“又要回去了?”
“不止回去。”他说,“这次要带着方案回去。”
接下来的两周,周至几乎住在了图书馆和实验室之间。他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高海拔儿童健康干预的文献,结合自己采集的十万级生理数据,构建了一套“青少年心肺功能风险预警模型”。该模型可根据年龄、性别、居住海拔、家族病史等参数,预测个体在未来三年内出现慢性缺氧相关疾病的概率,并提出分级干预措施。
与此同时,他还起草了一份长达四十二页的《凉山州青少年高原健康促进计划建议书》,内容涵盖基层医疗培训、学校体检常态化、体育课程优化、室内运动场馆建设等多个维度。每一条建议背后都有数据支撑,每一个预算估算都经过反复推演。
麦小苗则主动承担起可视化工作。她将复杂的数据绘制成图表、流程图与区域热力图,使非专业人士也能快速理解核心结论。她甚至自学了基础UI设计,做出一个简易的“健康监测小程序”原型,供乡村医生使用。
“你看这个界面。”她指着屏幕,“村医只需要输入孩子的身高体重、静息心率和血氧值,系统就能自动判断是否需要转诊上级医院。还能生成年度报告,上传到县卫健委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