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第2页)
他容貌端正,品行良好,肯读书,偶尔还乐于助人。在盛京的公侯之家,他虽不是那种叫人印象深刻的鲜衣怒马的少年,但也绝不是那种花天酒地、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
可是在绿宝看来,宋六公子不是良配。这个时代的女子,她们嫁人,不是单单嫁给一个男子,是真正儿嫁给一个家庭。
东望侯府的大家长宋老夫人,一生推崇女德女训,尤其重视贞操名声,近乎到了严苛的地步。当初那句评判绿宝“还不如死在狱中,全个贞烈的名声”,就是出自宋老夫人之口。[
,警示那些有意和东望侯府结亲的人家。
这一期报纸,有三个人物。
宋六公子之后,是张御史。
没错,就是那个奉命收了顾天纯为妾的张御史。
年过半百的张御史自十年前死了发妻之后,就再也没有续娶,走的是深情老男人的人设。
今年年初,张御史的老母亲病重,一直缠绵病榻没有好转。张御史救母心切,便使上了冲喜的法子。
怎么办呢?他的女儿已经出嫁,儿子业已娶妻,底下的孙子孙女还没到谈婚论嫁的年纪。所以,身为鳏夫的张御史只好怀着对亡妻的愧疚之情去前头冲锋陷阵了。
深情、孝顺,又是官身,除了年纪大点,其他似乎都没毛病。对于这个时代年过二十的大龄剩女来说,张御史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这些日子以来,来给张御史说亲的媒人不在少数。
但是绿宝始终相信,如果不是没有办法,没有女子愿意嫁给大自己三十多岁的老头子。
况且,张御史也并不是那么深情。这十年来,他虽没有续娶,但女人也没少睡,他的房里,除了早年纳进府里的两个姨娘,还有后来添置的个通房和七八个美婢。
然而世人眼里,没有续娶,就是男人对亡妻最大的忠贞了。
关于张御史,绿宝除了写下了这些年他和他的红颜知已二三事,还着重描写了他的外貌。上了年纪的张御史肉松皮皱头发少,牙齿焦黄有口臭,三天才洗一次澡,说话的时候唾沫星子还乱喷。
这样的形象,不会是女子心中的如意郎君,但或许会是某个走投无路的姑娘安度余生的庇护所。毕竟张御史当爷爷还是不错的。
最后一个人物,绿宝写了吴非,那个曾经同她退婚的吴非。
吴非的母亲吴太太自觉狠狠得罪了姜家,惊闻绿宝继封为县主之后又被指给了镇北王世子,生怕绿宝荣登世子妃之位后阻扰她儿子的姻缘,于是近日,紧锣密鼓地张罗起吴非的终身大事。
吴太太这个人,精明市侩嘴巴贱,贪慕虚荣又见风使舵,她或许是一个好母亲,但绝不会是一个好婆婆。
不过瑕不掩瑜,吴非这个人却是相当不错,有责任有担当有主见有才华,对寡母恭顺却不愚孝,家中大小事都能拿主意。加之年纪轻轻就已是举人,实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潜力股。
第一期的报纸首印500份,明安书局的大掌柜特特送了两份到镇北王府。
[
,“他哪里是记挂着哀家?这是怕报纸卖不出去,要哀家帮他宣传呢。”太后哼了一声,脸上却并无不悦之色。
金嬷嬷笑道,“这样新奇的玩意儿也只有世子爷能捣鼓得出来,奴婢听得津津有味呢,想来世子爷花了不少心血……来日报纸赚了钱,娘娘可得问世子爷要分红。”
太后摇摇头,缓缓说,“不是熙儿。女子的难处只有女子知道,只有女子才会为女子打抱不平,这报纸一定出自女子之手。”
她摩挲着报纸上的黑字,“这报纸很大胆,是女子福祉,很好……去,叫人到明安书局买三十份报纸,赏给几位太妃和后宫诸位嫔妃。”
太后扶着金嬷嬷的手站起来,幽幽叹了口气。她是先帝继后,人人都羡慕她的尊荣,可又有谁知道,彼时正值青春韶华的她对年近五十的先帝是怎样的厌恶和嫌弃?这报纸,真正儿说到她心坎里去了。
金嬷嬷伺候她几十年,自是知道她情绪忽然低落的原因,便笑着说,“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女子?叫世子爷巴巴得把力都使到您跟前来了。亏得您从前还说世子爷不懂讨姑娘欢心,您瞧瞧,遇着了喜欢的姑娘,世子爷就无师自通了。”
这个话题果然吸引了太后的全部心神,她立刻一脸兴奋地八卦,“没听说熙儿最近和哪个姑娘走得近啊……快快快,使人去镇北王府打听打听……哎哟,这可真是铁树开花、难得一见……”
“怎么没有?”金嬷嬷说,“不是有个姜四姑娘吗?前儿姜四姑娘还上了镇北王府喝茶,虽说是打着王妃的名义,可却是羽涅去请的,谁不知道羽涅是世子爷身边的?”
听到姜四的名头,太后的热情被扑灭了一点,凝神道,“你说熙儿对姜家四丫头……”
太后召见过姜绿宝,小姑娘爽利真诚嘴巴甜,经了那样的大祸难得不自轻自贱,甚至眼睛里一点阴霾都瞧不出来,依旧爱笑,很是讨人喜欢。
不过做孙媳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她身份上还差了一点,又损了清誉,难免叫堂堂镇北王世子惹人非议。
所以,对于嘉和帝的赐婚,太后心里是不满意的。但为了稳固那张来之不易的龙椅,她不得不摒弃个人喜恶,支持嘉和帝的决定。
“熙儿这孩子从小就不容易,说起来都怨哀家当年糊涂……他是镇北王世子,虽说不缺荣华富贵,但比起皇子到底差了点……哀家总想着要在他的婚事上补偿他,给他找个身份贵重、容貌才情样样拔尖的姑娘……谁知道陛下心里早就有了考量……”
太后面露愧色,“哀家对不住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