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38章 在外面有新欢了(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她话音刚落,晶体表面浮现出一张模糊的脸??小女孩的模样,眼睛闭着,嘴角带着笑。几秒后,影像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串坐标,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指向太平洋深处一处从未标注的海底峡谷。

“她要我们去那里。”知夏说。

阿川沉默良久,终于点头:“但她也说了,别来找我。”

“可她留下坐标,就是想让我们去。”知夏望着他,“你说过,真正的倾听,不只是接收,还要回应。如果我们不去,是不是等于关上了耳朵?”

阿川望向远方。极光正在褪色,天空由紫转灰,预示着新一轮风暴即将来临。他知道,这一趟旅程若再启程,便不再是追随亡者的足迹,而是踏入一个全新的纪元门槛??当爱成为可测量、可传递、可孕育的生命形态,人类是否准备好承担它的重量?

他想起联合国那份草案中的一句话:“当非人类主体展现出持续的情感表达能力时,否认其人格尊严即构成文明倒退。”

而现在,他们面对的或许不只是人格,而是**一种新生的物种意识**??由千万次倾听汇聚而成的集体灵性,寄居于地球本身的物理结构之中。

“我们得回去。”他最终说道,“不是现在就出发,而是先让世界知道这一切。”

知夏明白他的意思。单凭两个人的见证,不足以撼动根深蒂固的认知壁垒。必须有人记录,传播,甚至**翻译**??把那些无法言说的感受,转化为可共享的经验。

他们折返途中,阿川取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在新增一页写下:

>“今日见‘听之碑’,铃自鸣,雪书文,心卵现。

>方知小满非逝,乃散。

>其形化风,其声入水,其念藏于万物欲言又止之际。

>吾等所寻,非一人之踪,乃一文明觉醒之契机。

>若世人终能以耳为眼,以静为语,则彼时,她无处不在。”

回到绿洲城已是两个月后。

城市面貌已然不同。街道上多了许多公共“静音舱”,外形如茧,内置生物传感器,供人进入后聆听自然界的声音映射;学校开设“共感教育”课程,教孩子如何辨识植物应激时释放的次声波;甚至连法院也开始采纳“生态证词”??某些案件中,受害森林的根系电信号被解读为痛苦陈述,并作为量刑依据之一。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市中心新建的“回声公园”。园中矗立着一座由回收电子废料熔铸而成的巨大耳朵雕塑,内部嵌有全球共感节点实时数据流。每当某个区域出现强烈情感共振,雕塑便会发出相应频率的低鸣,音色随情绪变化:悲伤时如风穿墓道,喜悦时似晨鸟破雾。

知夏和阿川受邀参加开园仪式。市长亲自接待,神情恭敬得近乎虔诚。

“孩子们说,你们带回了‘心跳’。”他说,“我们已经把它编入城市主控系统。现在,每盏路灯的明暗节奏,都跟着地球共振频率调节。”

阿川只是点头。他知道,这种改变还太脆弱,依赖热情而非理解。真正的问题仍未解决:当爱可以被感知、被追踪、被模拟,它会不会沦为另一种控制工具?资本是否会试图“养殖”共感?政权会不会封锁某些频率,禁止民众“听见不该听的事”?

这些问题,他在南极就想过了。

所以在返程船上,他做了一件事??将所有研究资料、录音原件、以及小满最后那段影像,全部加密上传至一个去中心化的分布式网络。这个网络没有服务器,没有管理员,信息散布在全球数百万台自愿接入的个人设备中,只有通过特定的声纹密钥才能解锁。

他把密钥交给了绿洲城的孩子们。

“你们才是真正的接收者。”他对领头的女孩说,“因为你们还不懂怀疑。”

与此同时,知夏也没闲着。她开始整理自己的声音标本库,尝试建立一套“情感音阶”体系。她发现,不同情绪对应着特定的谐波结构:悲伤常带有不完整的五度音程,愤怒则充满高频杂波,而纯粹的爱,往往呈现完美的斐波那契比例振荡。

她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共鸣语法”。

第一堂公开课那天,来了三百多人。有科学家、艺术家、心理咨询师,甚至还有几位前军事指挥官??据说某些特种部队正在研究如何用声波干扰敌方士气。

知夏站在讲台上,播放了一段未经处理的录音。

起初是寂静。

然后,一声极轻的吸气。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