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章(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那瘦弱的孩子向我伸手,我将左腕上的镯子,摘下给他。

他接过镯子,转身要走时,我才发现,他是光着一双脚——

这孩子的脚,生得特别的大,上头还有被擦破的伤痕。

我将那孩子叫住,他警惕地看着我,我将右腕上的镯子,也摘了下来:

“买双鞋穿吧。”

那孩子有些意外,他点了点头。

我读着郝思倍的地址,就是这条街:可这里只有一个小小的木箱,用以收信之用。

显然,这只是一个通信地址,没有住人。

我不由困惑:“那郝思倍,到底住在哪里?”

那孩子本已走到不远处,他突然回头:

“你们要找郝思倍?”

月光下,那孩子的眼中——

却是小鹿般、晶莹的光。

我们所在,是一条河边。

幽暗水面上,是一条又一条的木船。

而那一条条狭窄的木船上,却有一盏盏微弱的灯。

船上坐着一个又一个的人,有人在锅里炒菜,有人在缝补着破旧的衣服。

有人抱着哇哇哭叫的婴儿,在那船头月光下哄睡。

这样的场景,我只在前苏联于1949年,替中国开国大典时拍摄的纪录片里看过:

这是旧上海的山水人家。

旧中国时,许多穷苦的人们没有了住处,只得被逼到了水上。

他们在陆地上,没房没地,只得一家老小,住到了一条条狭窄的木船中。

一辈子无法上岸。

此时距离1949年,还有整整四十年的时间。

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些穷苦的水上人家才得到安置。

我突然,有些理解了那些革命党人,也理解了卫三原的使命。

一代代人的崛起与探索,或终告失败。但目睹同胞苦难,谁能无动于衷?

而这带路的孩子,把我们引到了一条黑色的船边。

“就是这里。”

郝思倍一个外国人,住到了上海贫民区的木船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