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第2页)
课堂上,老师讲的加减乘除对他来说很难,不管再怎么努力学,但就是学不到脑子里去。
闻小冬大多时候是安静的,睁着一双茫然的眼睛看着黑板。他想如果小舟在就好了,小舟会教他。有时候也会偷偷拿出那两本书,用手指描摹上边儿的图画,嘴里无声地念叨那些时隐舟教过他的字:“河”,“海”,“大厦”。。。。。。
放学后,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样,迫不及待地往陈保民家跑。他会先回家放书包,然后拎起那个灰扑扑的编织袋,继续雷打不动地“工作”——捡瓶子。
时隐舟的离开,对闻小冬影响很大。有一段时间他几乎不怎么讲话,捡瓶子的效率都没以前高了,常常会对着某个角落发呆,或者看着村口那条通往镇上的土路出神。
他反复回忆着有小舟的记忆,想着想着,嘴角会不自觉上扬,但心里又会泛起一股闷闷的滋味,空落落的。
转眼间到了寒假。
北风呼啸着刮过田野,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摆。
闻小冬长高了一点,破旧的棉袄袖口短了一截,他每天还是老样子,捡瓶子,帮奶奶干些活,喂鸡挑水。但几乎天天早晚都要跑到村口张望,尤其是在有车响的日子。
每一回,车轮声由远到近,他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小手不自觉攥着衣角,然后又随着陌生的车辆驶过而沉沉落下。
直到除夕夜,村里家家户户都贴春联,放鞭炮。闻小冬趴在自家冰冷的窗户上,看着外边热闹的夜色,心里却像破了个大窟窿,呼呼地灌着冷风。
他转过身,跑到灶台边正在煮饺子的奶奶身旁,声音带着浓浓的鼻音和掩饰不住的难过:
“奶奶,天冷了,树叶都掉光了。。。。。。小舟,怎么还不回来?”
闻奶奶看着乖孙儿被冻得通红,写满失落的小脸,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她放下勺子,用粗糙的手摸了摸闻小冬的头,浑浊的眼睛里满是慈爱和无奈。
“冬冬啊。”奶奶的声音沙哑而缓慢:“小舟。。。。。。是城里的娃。城里有城里的日子要过啊,就像咱村子里的鸟儿,飞远了,就有它要去的林子,不能总想着回咱这颗老槐树。”
她顿了顿,往灶膛里添了把火,火苗噼啪作响,映得她满是皱纹的脸忽明忽暗。
“小舟跟咱们,不是一个窝里的雀儿,他有他的路,冬冬有冬冬的路。你想着他,念着他的好,就行了,别盼着了,啊?”
闻小冬似懂非懂地听着。他知道,奶奶的意思是,小舟可能不会回来了。
这个认知让他更难过,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他看着奶奶关心的脸,用力点点头,没让眼泪掉下来。
“冬冬饿了吧?”除了包饺子,锅里还咕噜咕噜炖着白菜粉条,里边难得放了几片厚厚的,油汪汪的五花肉。
“嗯!”
闻小冬也没闲着,他搬了个凳子坐在灶膛前,负责看火。火苗舔着锅底,烤得他的小脸通红。他时不时抬头看看奶奶,再看看锅里的热气,鼻翼翕动着,嗅着那诱人的香气。
“奶奶做的饭,香!”
没一会儿,饭菜终于好了。
闻小冬赶紧帮忙,把那张旧方桌擦了一遍又一遍,然后端端正正地摆上两幅碗筷。闻奶奶把粉条和肉盛在一个最大的盆里,又把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
两个旧盆儿,但在黄昏的煤油灯下,显得格外丰富。
“来,冬冬,坐下吃。”闻奶奶给闻小冬碗里夹了一大块五花肉,又用勺子给她舀了满满一碗冒着热气儿的饺子:
“多吃点,长高。”
闻小冬咬了一口饺子,香的眯起了眼睛,含糊不清地说:“好吃,奶奶也吃。”
他伸着胳膊,用不太灵活的筷子,给奶奶碗里夹了一块肉。
闻奶奶看着乖孙儿的举动,眼眶有些湿润,连忙低下头,假装被热气熏了眼睛,嘴里应着:“哎,好,奶奶吃,奶奶吃。”
老屋里很安静,只有碗筷轻微碰撞和祖孙俩吃饭的声音。
窗外,别人家的鞭炮声和笑声隐隐传来,更衬得这小屋安静,却并不清冷,反而充满一种相依为命的暖意。
“冬冬,慢点吃,别噎着了。”闻奶奶看着孙子狼吞虎咽的样子,轻声叮嘱。
闻小冬放慢了速度,咬一口饺子,吃一口菜,然后抬头,看着奶奶在灯光下慈祥的脸,忽然小声说:
“。。。。。。奶奶,要是天天过年就好了。”
闻奶奶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孙子的意思——天天过年就能天天吃上肉了。
她心里一酸,面上却笑着,又给闻小冬夹了一筷子菜:“傻孩子,天天过年那还得了?平常日子有平常日子的过法。等开春了,奶奶多养几只鸡,下了蛋,也给冬冬炒着吃。”
“嗯!”闻小冬重重点头,脸上又露出满足的笑容。
他虽然很想念小舟,想到胸口都会发疼,但在这一刻,有奶奶在身边,有热乎乎的饭菜,听着外边儿的鞭炮声,他的心也被一种简单的,暖烘烘的快乐填满了,足够支撑他度过这个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