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集市(第2页)
“还用你说,一定的。”
一边听她们閒聊一边赶路,孟晚估摸著走了两刻钟,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便走到另一座村落的外围。
远望能看见高高矮矮错落重叠的房舍,有的烟囱还在冒烟,也有往这边走过来赶集的村民。
他们所处这里是村口外面,大片的野地都被踏平,人群熙熙攘攘的在各种摊位前流动,四周有树木林立,入口还有块石碑,上面刻著:红庙村村志
除了红庙村几个大字外还有两行小字,孟晚大概能看明白,意思是百年前这个村子出了个举人老爷,建了座庙宇,因此后人改名红庙村。
孟晚左右看了看,不远处的矮山上好像真有座建筑,只不过只有两间房那么大。
“晚哥儿,快过来了。”
他看石碑这会儿功夫,常金已经走出去段距离了。
“宋姨,这个红庙村好像比我们村子大。”
“这个村从前和咱们村差不多少,后来出了位举人老爷,还建了座族学,这才人丁渐旺。”
常金说完反应过来,“你怎么知道这儿叫红庙村的?”
孟晚指指村口的石碑,“上面写的。”
常金眉间的竖纹舒展开,她语气怀念的说:“识字很好,当年亭舟爹在的时候也教过我,但我认得不多,三两个罢了。”
“我识的也不多。”孟晚心想自己也是看著有些字和简笔字很像,连蒙带猜的。他心里是怕常金不满意这个回答的,又不想矇骗人家自己真会。
岂料常金欣慰的说:“已经不错了。”
孟晚鬆了口气。
红庙村的集市摆了四条小短街,下面垒著方方正正的石头,上面自己铺了布,这样还挺方便,不用搬桌子或是直接放地上。
摊子上卖布的、卖肉的、卖些零散小零嘴的、自己种的果子青菜的……,匯聚了附近所有村落里的小贩,镇上有铺面的掌柜也会让伙计拿些散货来卖。
水泉镇底下有大大小小近四十多个村子,他们宋家所在的三泉村与此处的红庙村都属镇东面,附近十多个村子都来红庙村赶集市。人数不少,挤挤攘攘,还有更远的还在路上没到。
常金目標明確,先去买肉,不然晚了抢不到肥的。老六媳妇则先去卖鸡蛋,两人约了一会儿在布摊上匯合。
肉摊子有三家,都挨著不远摆,这样想卖肉的便直奔这里,常金挑挑拣拣的看著猪五,
孟晚一眼望去,肉摊和另一条专卖吃食的摊子人数最多。由此可见,不论是何年代,都適应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短了什么也不能短了吃食。
常金和肉摊子老板讲了半天的价,十六文一斤的猪五便宜了一文,买了两斤共三十文。要是瘦肉更便宜,十二文一斤,排骨九文,买的人最少,都是骨头太压秤,燉的又久浪费柴火。
买完了肉孟晚跟著常金到另条街的布摊子上看布,布摊子比肉摊多,有四个摊位,还有些妇人会自己织布,拿了个小箩筐摆在地上,这种要比摊贩卖的便宜,缺点是没有顏色,只是素布,一般人家办白事或是確实穷的不行,没有衣裳裹体的人才会买这种布。
布摊的人稀稀拉拉,不像肉摊子人满为患,常金没看地上摆的素布,而是翻看起粗布和布。
“这匹靛蓝色的怎么卖?”常金几个摊子走了圈,多是粗布,少有几块细布也是大红色的。
粗布也是丝纺织而成,但厚实耐磨,价格也比细布便宜,因此农家多是买粗布製衣。
摊贩陪著笑脸,“这匹织的比別的密实,要贵上十文,一百六十文。”
常金险些气笑,“別的摊位粗布都是150文,偏你特殊多出十文来,我本来还要买些,如今看来还是算了。”
別看布匹150文一匹,但一匹却能做上两身衣服,80文一斤,一件衣却至少三斤多,才能挨过冬天。
孟晚在旁边拉著她,“宋姨,我看那边的布摊上有一样的咱们去看看。”
“別別別,大嫂子你別急啊!”
“你摸摸我这布料,是真的密实……誒,好好好,就150文,你拿著吧。”小贩急著叫住常金和孟晚,生怕他们去了別的布摊子。
常金停住脚,“我还要买些呢,你再给我便宜点。”
为了多省一文两文的钱,双方又是一番拉扯,最后常金150文买下了那匹靛蓝色的布,那布是真比別的布摊卖的密实。又买了五斤,一斤八十文,共在摊位上了五百五十文,约莫半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