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舌尖上的末世(第1页)
南宝山女子监狱厚重的围墙,在三个月时光的打磨下,褪去了最初令人窒息的死寂与阴森。外监区的水泥地被反复冲刷,虽依旧残留着岁月刻下的斑驳裂纹,却显露出一种近乎洁净的灰白色调。空气里不再弥漫着腐朽的霉味,取而代之的是泥土翻新后的清新、青草折断的微涩,以及若有若无的、属于活人的汗水和烟火气息。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以吴伯和陈姨这两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为首,加上所有人的双手,监狱里那些未被水泥硬化的边角地块,都被彻底开垦出来。锄头、铁锹与坚硬的土地和顽固的野草根系搏斗,虎口震裂、水泡磨破又结成厚茧是常态。最终,一片片整齐的菜畦如同绿色的补丁,镶嵌在监狱灰扑扑的底色上。
嫩绿的菠菜苗舒展着叶片,翠绿的韭菜齐刷刷地挺立,爬藤的豆角和黄瓜用新扎的竹架努力向上攀援,还有成垄的土豆、耐储的萝卜和白菜……这些鲜活的色彩,是比任何武器都更能安抚人心的存在。陈姨像呵护孩子一样照料着它们,清晨薄雾未散就拎着木桶浇灌,傍晚夕阳西下还在弯腰捉虫。每一片舒展的新叶,每一朵绽放的小黄花,都引来大家发自内心的惊叹和小心翼翼的触碰。这是生命在死亡笼罩的世界里,最倔强的宣言。
而这份底气,更来源于食堂兼库房角落里,那堆码放得整整齐齐、几乎顶着天花板的麻袋——从溪口村堡垒历经艰险运回的最后近一吨稻谷。金黄的谷粒沉甸甸地躺在麻袋里,散发着干燥而温暖的谷物香气。每次打开库房厚重的铁门,看到这堆象征着“家底”的粮食,所有人紧绷的神经都会不自觉地松弛一丝。这是活下去的基石。
库房隔壁,用结实的铁丝网和废旧木板圈出了一小片天地。十几只羽毛光亮的母鸡在里面悠闲地踱步、刨食,偶尔发出“咕咕”的惬意叫声。公鸡则在清晨准时引吭高歌,那穿透晨雾的嘹亮啼鸣,不再是末日的丧钟,而是新一天开始的号角。这是吴伯的功劳。他像变魔术一样,用有限的残羹剩饭和菜地里特意留出的虫、草,把这群鸡养得精神抖擞。每天收获的那几枚带着体温的鸡蛋,成了团队最珍贵的营养补充。
食物不再是勒紧喉咙的绞索。简单的米饭、自种的蔬菜、偶尔的鸡蛋,甚至运气好时李三在附近山溪里摸到的鱼虾,让餐桌有了久违的、令人心安的“家”的味道。
随着溪口村带来的腊野猪肉的日渐消耗,大家的蛋白质来源又逐渐变得紧张。
“光靠土里刨的和那几只鸡,不行。”张卫国在某个晚饭后,看着碗里零星几块腊肉,他放下碗,目光投向食堂窗外那片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幽深的山林,以及更远处,在月光下泛着点点银光的水面。“得想法子,搞点‘硬货’。”
这“硬货”,指的是肉。真正的、新鲜的肉。
张卫国那支保养得油光锃亮、曾无数次在危难中力挽狂澜的56式半自动步枪,如今只剩下可怜巴巴的7发子弹,被他用油纸包好,深藏在铺盖卷的最底层,成了压箱底的“镇宅之宝”。非到生死关头,绝不敢轻动。苏晴腰间的92式手枪,弹匣里也只有孤零零的3颗子弹。吴磊那把作为“技术宅”标配的54式“大黑星”,更惨,仅剩2发,更多时候像个沉重的铁疙瘩坠在腰上,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枪声,在这寂静的山野里无异于黑暗中的火炬,不仅会惊散猎物,更可能引来无法想象的灾祸。打猎?开枪是绝对的禁忌。
于是,获取蛋白质的重任,就落在了更古老、更沉默、也更需要智慧和耐心的方式上。而引领这“无声狩猎”的,是两位看似最不可能的人:老警察张卫国,和曾经的“神偷”李三——当然,还有林晚那把复合弓。
水库的诱惑是显而易见的。它像一块巨大的、镶嵌在山坳里的墨玉,水面宽阔,末世4年无人捕捞,想必里面也是巨物横行。
吴伯是第一个把目光投向这里的人。这位沉默寡言的老农,在某个清晨,扛着他那根被岁月打磨得油光发亮的自制竹钓竿,拎着一个小木桶和一个破旧的马扎,后面跟着张卫国用吴磊的一根路亚竿改造的滑漂鱼竿向不远处的水库走去。
吴伯放下马扎,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里面是陈姨用炒香的面粉混合了碾碎的蚯蚓碎和一些说不清的草籽揉成的饵团。他捏下一小坨,挂在鱼钩上对张卫国说:“咱们这自制的鱼饵不知道鱼认不认?来,你也试试,不行的话咱明天挂蚯蚓活饵”。
张卫国笑到:“钓鱼不打窝,钓的也不多啊,吴伯!”
甩竿的动作朴实无华,鱼钩带着饵团在空中划过一道短促的弧线,悄无声息地落入他们各自看中的那片水域,只溅起一圈微不可查的涟漪。
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看来大自然需要有人类来调节,不然这水库的鱼都快上岸咬人了。2个小时,两人就钓了几十条巴掌大的鲫鱼。当天中午和晚上,大家又喝上了奶白色的鲫鱼汤。
从那天起,水库边成了张卫国常去的地方。他放下了警察的威严,成了吴伯沉默的学徒。他学着看水色,辨风向,寻找鱼道;学着在寂静中感受鱼竿梢头那微若毫末的颤动;收获时好时坏,有时是几条巴掌大的鲫鱼,有时是狡猾的鲤鱼,偶尔也能撞上一条贪嘴的大鲢鳙。每一次提竿,每一次将滑溜冰冷的鱼身抓在手中,都带来一种不同于枪响猎物倒地的、沉甸甸的踏实感。那木桶里渐渐增多的鱼获,是无声的勋章。
而山林,则成了李三这个前“神偷”大显身手的舞台。监狱后方,南宝山余脉的莽莽丛林,在末世后更是人迹罕至,成了小型野物的天堂。野兔、山鼠、松鼠、甚至偶尔能发现野猪活动的痕迹。
“李叔,我们都没在山上打过猎,这活儿,得靠你了。”陈默拍着李三的肩膀,“你那套看路踩点的本事,正好派上用场。”
李三咧嘴一笑,露出被劣质烟草熏黄的牙齿,眼中闪烁着一种久违的、属于“专业人士”的兴奋光芒:“头儿,瞧好吧!咱这手艺,抓人不行,抓兔子山鸡,那是祖师爷赏饭吃!”他所谓的“手艺”,是观察痕迹、判断路径、设置陷阱。
他带着王翠花、有时还有对山林熟悉的吴伯,一头扎进了监狱后山的密林。李三像变了一个人,不再是那个在监狱里插科打诨的油滑样子。他佝偻着腰,脚步放得极轻,眼睛如同扫描仪般扫视着地面、灌丛和树干。
“看这儿,”他蹲下身,指着泥地上几个浅浅的、梅花状的蹄印,还有旁边几粒黑豆似的粪便,“新的,野兔,个头不小。昨晚或今早刚过。”他用手指捻了捻粪便的湿度,更加确定。
他又走到一丛被啃食过的嫩草前,仔细查看断口的汁液和齿痕。“这边走…这边回…”他喃喃自语,手指在虚空中划着路线,精准地判断出这只野兔惯常的活动路径。
陷阱材料是就地取材和废物利用的结合。从监狱仓库翻出来的废弃铁丝、拆下来的旧电线铜芯、甚至牢房铁窗上卸下来的细钢条,在吴伯的指点和李三那双异常灵巧的手下,变成了各种致命的机关。
最常见的是“吊脚套”。用坚韧的细钢丝或铜丝,巧妙地挽成活扣,利用小树苗或富有弹性的树枝做动力臂。活扣精确地布置在野兔或山鼠必经的小径上,距离地面几厘米高。猎物一旦踏入圈套,触发机关,柔韧的树枝瞬间弹起,活扣猛地收紧,死死勒住猎物的脚踝或脖颈,将其倒吊在半空。猎物往往在挣扎中窒息或被勒断脖子,死得无声无息。
还有利用重物下压的“拍子”。找一块边缘平整的厚重石板或木板,一头用木棍支起,形成一个危险的倾斜角度。木棍下端用细线连接着诱饵——通常是陈姨用粮食渣滓和油脂混合揉成的、散发着香气的饵团。贪吃的野物一旦触动诱饵,细线牵动,支撑的木棍瞬间滑脱,沉重的石板轰然拍下!这种陷阱简单粗暴,主要对付山鼠和贪嘴的松鼠。
最复杂也最需要耐心的是对付小型野猪的“陷坑”。在发现野猪拱食痕迹或新鲜脚印的兽径上,挖掘一个深约一米多、底部插满削尖的硬木桩的深坑。坑口用细树枝和落叶精心伪装,覆盖上浮土,做得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一旦野猪踩踏上去,伪装层塌陷,沉重的身躯跌落坑中,尖利的木桩足以刺穿它相对柔软的腹部和腿部。
设置陷阱是门艺术。李三和吴伯往往要花费大半天时间,在选定的区域小心翼翼地布置,确保伪装到位,触发灵敏,还要留下只有他们自己才懂的、极其隐蔽的标记,方便日后寻找和回收猎物。每一次下套,都像是一次无声的狩猎仪式,充满了对山林规则的敬畏和对猎物的算计。
收获并非天天都有,陷阱也常常落空或被其他动物破坏。但隔三差五,当李三和王翠花带着一身露水和草屑,扛着用草绳捆扎的、还在滴血的野兔或几只的山鼠回来时,总能引起小小的轰动。那些野物被迅速剥皮处理,或炖煮成浓香的肉汤,或抹上盐巴挂在通风处熏制成肉干。每一次收获,都意味着他们的“肉库”又充实了一点,生存的底气又厚了一分。
然而,真正能在大型猎物身上“开荤”的希望,却意外地落在了林晚和她那把造型现代、线条流畅的复合弓上。
末世4年的锻炼,林晚早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射手。
机会在一个雾气弥漫的清晨降临。
负责外围巡逻的陈默和林晚,在监狱后山靠近溪谷的一片橡树林边缘,发现了一串新鲜的、带着湿泥的蹄印。那蹄印比野兔的大得多,分叉清晰,深深陷入松软的林间腐殖土中。
“野猪!个头不小!”陈默蹲下身,用手指丈量着蹄印的尺寸和深度,压低声音,眼中闪过一丝兴奋和凝重。野猪肉质粗粝,但脂肪厚实,是极好的热量和油脂来源。如果能猎到一头,足够团队吃上好多天。但野猪凶猛,皮糙肉厚,尤其是在受伤后,更是危险异常。
两人立刻进入狩猎状态,沿着蹄印和野猪拱食留下的新鲜痕迹,如同最老练的猎人般悄无声息地追踪。林晚己将复合弓握在手中,一支锋利的箭矢搭在弦上,手指虚扣。她的呼吸放得极缓,眼神锐利如鹰,脚步轻捷如猫,每一步都精准地避开地上的枯枝落叶。陈默则落后她半个身位,后背柴刀握在手里,警惕地扫视着西周,既是掩护,也是最后的防线。
追踪了大约一里多地,前方密集的灌木丛后,传来一阵清晰的、吭哧吭哧的拱食声,还有树枝被折断的脆响。
陈默打了个手势,两人立刻伏低身体,借助树干和浓密的蕨类植物掩护,小心翼翼地向前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