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章 农民巷的堡垒与炉火的温度(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厚重的铁门隔绝了门外永不停歇的嘶吼与抓挠,将一片狼藉、腐臭弥漫的死亡世界挡在了外面。食品仓库内部,虽然堆满了冰冷的货架和成箱的物资,空气里也飘散着灰尘和纸箱的味道,但对于劫后余生的三人来说,这里无异于天堂。

最初的几天,是彻底的休养生息和高度戒备。每个人都透支了巨大的体力和精神。陈默几乎睡了一天一夜,醒来时感觉骨头缝里都透着酸软。张卫国则像一头守护领地的老狼,即使疲惫不堪,也坚持着高强度的警戒,他仔细检查了仓库的每一个角落,确认没有其他入口,加固了唯一的铁门,并用沉重的米袋、油桶和成箱的罐头垒砌了一道简易的“内城墙”。苏晴强撑着精神,利用仓库里找到的急救箱(里面东西不多,但基础消毒包扎用品还有),仔细处理了三人身上的擦伤、划痕,特别是陈默脸上溅到的污血区域,进行了反复消毒。尽管陈默一再强调没有溅到伤口和嘴里,苏晴还是要求他密切观察了三天,确认没有发热、意识模糊等感染迹象,才真正松了口气。

“暂时安全了。”当苏晴宣布陈默“观察期”结束,张卫国也初步完成防御工事时,三人坐在铺着硬纸板的地上,分享着食物和矿泉水,紧绷的神经才第一次真正松弛下来。一种劫后余生的巨大虚脱感和难以言喻的庆幸弥漫在空气中。

**农民巷:安全区的拓展**

仓库虽好,但空间封闭,缺乏自然光线和新鲜空气,长期困守对人的精神是巨大的折磨。而且,仓库深处,紧邻着一条狭窄的、堆满杂物的后勤通道,通道尽头是一扇锈迹斑斑、通向超市后方小巷的铁门。张卫国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

“不能只守仓库,得想办法拓展点空间。”张卫国指着那扇门,“外面那条巷子,我记得叫‘农民巷’,很窄,两边都是高墙,就通着超市后门和旁边小区的消防通道。如果能控制住它,我们就有个‘院子’了。”

这个提议让陈默和苏晴精神一振。有户外空间,哪怕很小,意义也完全不同。

接下来的几天,成了热火朝天的“基建日”。三人分工明确:

1。**侦察与清障:**由张卫国和陈默负责。他们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扇生锈的铁门(门轴发出巨大的呻吟,让三人紧张了好一阵),确认农民巷内空无一人,只有几辆废弃的破三轮车和一些生活垃圾。巷子两头,一头连接着超市后门(被张卫国用找到的粗铁链和大锁从里面锁死加固),另一头则通向一个老旧小区的消防通道铁门,那扇门本身就非常厚重,且从巷子这边无法打开。确认安全后,两人开始清理巷子里的杂物,将三轮车推到巷子两头,作为初步的障碍物。

2。**封锁两头:**这是最艰巨的任务。目标是彻底堵死农民巷的两端入口,使其成为一个封闭的“安全后院”。

***超市后门端:**张卫国利用自己找到的工具(消防斧、撬棍)和仓库里沉重的物资——主要是成箱的饮料(可乐、矿泉水箱特别沉)、整袋的大米、面粉,以及一些笨重的金属货架残骸。他们将这些重物层层堆叠、交错卡死,几乎将整个后门通道彻底填满、封死,高度首达巷顶,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物资壁垒”。陈默主要负责搬运和递送,累得几乎虚脱。

***小区消防门端:**这扇门本身就很坚固。他们如法炮制,将巷子里清理出的杂物(破家具、废弃建材)以及更多从仓库搬来的重物(主要是食用油桶、成箱的罐头)堆砌在门外,同样堆到接近门的高度,并在内部用找到的粗木桩顶死门闩。确保除非用炸药,否则绝无可能从外面推开。

3。**建立哨位与功能区:**苏晴则负责后勤和规划。她在仓库靠近农民巷铁门的位置,用纸箱和布帘隔出了一个相对舒适的“起居角”,铺上了找到的几床员工休息室的旧被褥。在农民巷内相对干燥、背风的一小块空地,她用废弃的砖块和一块平整的石板搭了个简易的“灶台”,旁边堆放了一些引火的废纸板和木屑。她还利用仓库里丰富的资源,规划了“食品区”、“工具区”、“卫生区”(一个用塑料布围起来的简易厕所,连接着找到的几大桶水用于冲洗)。

当两头的“城墙”终于完工,看着这条长约三十米、宽不过三米的狭窄小巷被彻底封锁,变成一个完全属于他们的、头顶能看见一小片灰蒙蒙天空的“安全后院”时,一股巨大的成就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

“嘿,这地方不错!以后就叫‘农民巷堡垒’了!”张卫国难得地咧开嘴笑了笑,拍了拍满是灰尘的手。陈默也露出了半个多月来第一个真正轻松的笑容。苏晴则己经开始盘算着,怎么利用这个空间晒晒他们潮湿的被褥了。

**苏晴的魔法:末日里的烟火气**

如果说张卫国是堡垒的“基石”和“利剑”,那么苏晴就是让这个冰冷堡垒焕发生机的“炉火”。她的价值在拥有了相对安全的“厨房”后,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食品仓库里物资丰富,但大多是罐头、方便面、压缩饼干、真空包装食品。在一般人手里,可能只能维持基本的生存。但在苏晴手中,这些冰冷的工业产品仿佛被施了魔法。

***早餐不再是冰冷的压缩饼干:**她会用找到的小铁炉(仓库里有备用的)和一个小奶锅,将奶粉冲开,加入切碎的果干和压碎的压缩饼干,做成热乎乎的、带着奶香和果甜的糊糊。或者用午餐肉罐头切丁,混合脱水蔬菜包,打入一个珍贵的鸡蛋(他们在仓库角落的冷藏柜里发现了一小盒还没完全变质的鸡蛋!),煎成香气西溢的“末日蛋饼”。

***午餐的惊喜:**番茄罐头是她的万能法宝。加点水,加入脱水洋葱粒、午餐肉丁、切碎的香菇干,熬煮片刻,就是一锅酸甜开胃、热气腾腾的“番茄浓汤”,搭配着苏打饼干或者烤过的法棍(仓库里居然有几箱!),就是一顿满足的大餐。有一次,她甚至用金枪鱼罐头、玉米粒罐头、蛋黄酱(调味品区找到的宝藏)和压碎的薯片,做出了让陈默和张卫国差点把舌头吞下去的“金枪鱼玉米沙拉三明治”。

***晚餐的仪式感:**晚餐是最隆重的。苏晴会精心搭配。红烧牛肉罐头加热后,加入泡发的干豆角和土豆块(脱水蔬菜包里的),小火慢炖,浓郁的肉香能飘满整个农民巷。油焖笋罐头配上切片的腊肠(真空包装),在简易灶台上炒出滋滋的油花。她甚至利用找到的糯米粉和红豆沙罐头,隔水蒸出了几笼软糯香甜的豆沙包!虽然外形不那么完美,但那久违的、属于“家”的甜香味,让陈默眼眶发热。

***“甜品”与“饮品”:**苏晴没有忘记慰藉心灵。用炼乳罐头(意外的发现!)兑上热水,就是香甜的奶茶。果汁粉冲开,加入切碎的果冻(零食区),做成色彩缤纷的“果冻饮”。最奢侈的一次,她用巧克力酱罐头、压碎的花生、饼干碎,在盘子里做出了简易版的“巧克力花生碎”,三人分食一小份,那浓郁的甜味和满足感,几乎驱散了末日所有的阴霾。

每一次开饭,都成了堡垒里最温馨、最值得期待的时刻。三人围坐在农民巷的“灶台”旁(天气好时),或者挤在仓库“起居角”的小桌边(下雨时)。食物的热气氤氲着,香气弥漫。张卫国不再总是板着脸,他会一边大口吃着苏晴做的热汤面,一边含糊地夸赞:“苏医生,你这手艺,开馆子都行了!”陈默则会帮忙收拾碗筷,由衷地说:“晴姐,你太厉害了,我感觉比灾难前吃得还好。”苏晴则会满足地笑着,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仿佛所有的辛劳都值得。这些热气腾腾的食物,不仅仅填饱了肚子,更温暖了冰冷的心,抚慰了惊魂未定的灵魂。在这片小小的、由物资堆砌的安全岛上,一种名为“生活”而非仅仅是“生存”的气息,开始悄然复苏。苏晴用她的智慧和巧手,在绝望的废墟上,点燃了温暖的炉火。

**信任的基石与故事的交换**

半个月相对安稳的时光,让最初的紧张、戒备和互相利用的算计,在共同劳动、共享美食和面对同一堵墙外威胁的过程中,逐渐消融,沉淀为一种更加牢固的东西——信任与友谊。

张卫国不再是那个一言不合就要开枪的“暴君”。他依旧严肃、警惕,话不多,但眼神中的戾气消退了许多。他会默默地把最重的搬运工作揽下,会在值夜时替疲惫的陈默多守一会儿,会在苏晴做饭时,主动去劈砍一些找到的、干燥的木柴(虽然农民巷里能找到的很少)。他对陈默的称呼,也从生硬的“小子”,偶尔变成了“小陈”。他看苏晴的眼神里,也多了一份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对她辛勤付出的认可。

不同于整日不修边幅,胡子拉碴的老张和陈默,生活相对安定以后,苏晴也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她每天都用一根布条将自己的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额角和鬓边散落着不少细碎的、无法完全拢住的发丝,被汗水或雾气微微濡湿,贴在光洁的额角和细腻的颈侧,非但不显邋遢,反而增添了几分真实的、忙碌后的生活气息和一种不经意的慵懒风情,些许污垢也掩盖不了她皮肤的细腻和白皙,早己换下她肮脏的白裙,从员工宿舍找来的简单体恤及牛仔裤刚好合身,展现出成性柔韧而匀称的曲线,让陈默不由自主的偷看美丽的苏姐姐…

陈默对张卫国充满了敬佩和感激。是老兵的经验和果断,一次次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拉回。他主动向张卫国学习一些基本的格斗技巧、武器的使用(除了消防斧,他们还找到了几根结实的钢管)、以及如何更有效地设置障碍和预警。他称呼张卫国为“张叔”,带着发自内心的尊敬。对苏晴,他则充满了亲近和依赖,像对待一位温柔可靠的姐姐,会跟她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忧虑。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