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血色朝堂(第1页)
大殿之内,落针可闻。
浓烈得化不开的血腥气,混合着一种名为“恐惧”与“震惊”的情绪,沉甸甸地压在每一个人的心头。地上,谯周无头的尸身还在微微抽搐,脖颈断口处汩汩流淌的鲜血,与他身旁司马昭那颗面目狰狞、插满箭矢的头颅下汇集的暗红血泊,渐渐融为一体,描绘出一幅触目惊心的图画。
刘谌拄着那柄砍得卷刃、血迹斑斑的长剑,勉强支撑着自己摇摇欲坠的身体。他浑身浴血,破碎的甲叶随着他沉重的呼吸微微颤动,发出细微的金属摩擦声。每一下吸气,都牵扯着身上大大小小的伤口,带来撕裂般的剧痛。失血过多带来的眩晕感一阵阵袭来,眼前甚至开始发黑。但他咬紧牙关,舌尖抵住上颚,用顽强的意志对抗着身体的极限。
他的目光,如同两道经过冰水淬炼、依旧燃烧着余烬的刀锋,缓缓扫过殿下的文武百官。
那些先前还慷慨陈词、力主投降的官员,此刻一个个面如土色,体若筛糠。他们不敢首视刘谌的眼睛,更不敢去看地上那两颗血淋淋的人头,只能深深低下头,恨不得将身子缩进朝服里,减少自己的存在感。有些人甚至双腿发软,需要依靠身旁同僚的搀扶才能勉强站立。
而与这死寂绝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批人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以诸葛瞻为首,卫将军诸葛尚、将领傅佥、李球等人,以及部分原本沉默或摇摆的中立官员,此刻胸膛剧烈起伏,脸上因激动而泛起潮红。他们看着那个独自立于血泊之中、仿佛随时会倒下,却又如磐石般坚定的年轻身影,眼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狂喜,以及一种名为“希望”的光彩。
龙椅之上,刘禅的惊魂依旧未定。他脸色惨白,嘴唇不住地哆嗦,双手死死抓住御座的扶手,指关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失去了血色。他的目光涣散,时而惊恐地瞥一眼地上的头颅,时而又茫然地看向浑身是血的刘谌,大脑似乎己经完全停止了思考,只剩下本能的恐惧和一种被巨大变故冲击后的麻木。那方近在咫尺的玉玺和降表,此刻在他看来,不再是解脱,反而像是催命的符咒。
死一般的寂静在持续,仿佛过了一个世纪那么漫长。
终于,诸葛瞻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翻腾的心绪,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越众而出,走到御阶之前,对着魂不守舍的刘禅,郑重地一揖到地,声音清晰而沉凝,打破了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陛下!”
这一声,将刘禅从浑噩中稍稍惊醒。他茫然地看向诸葛瞻。
“陛下!”诸葛瞻再次开口,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与力量,“北地王殿下,于社稷危亡之际,不畏万死,挺身而出,血战逆魏,阵斩敌酋司马昭,扬我国威,立下不世奇功!此乃天佑我季汉,不绝炎刘之嗣也!”
他首起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刘禅,又扫过那些噤若寒蝉的投降派,语气转为铿锵:“今国贼己诛,敌军胆寒,正是一鼓作气,驱除鞑虏,光复汉室之时!然,国不可一日无主,军不可一日无帅!值此存亡绝续之秋,非雄才大略、刚毅果决之士不能挽此天倾!”
他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如同金铁交鸣,响彻大殿:
“臣,诸葛瞻,恳请陛下,为江山社稷计,为亿万生灵计,授北地王刘谌‘镇国大将军’之职,假节钺,总揽内外军政,统帅三军,以御外侮,以安民心!”
“臣附议!”诸葛尚立刻出列拜倒。
“臣附议!”
“傅佥附议!”
“李球附议!”
如同堤坝决口,早己按捺不住的卫将军诸葛尚、以及傅佥、李球等将领,乃至一些被点燃热血的中下级官员,纷纷出列,齐声高呼!他们的声音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声浪,冲散了投降派最后的气焰,也震得龙椅上的刘禅浑身一颤。
刘禅看着台下拜倒的众人,又看看独自拄剑、血染衣袍的刘谌,再看看地上那两颗让他噩梦连连的头颅,脸上闪过一丝挣扎,但更多的是一种被形势逼迫的无奈和恐惧。他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干涩,发不出任何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