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第2页)
新书发布会上,编辑认为z先生应该保持神秘和阴冷的个人色彩,尽量少回答媒体的问题,专注签售就好。
而台下的来宾似乎并不都是带着善意来的,提出的问题一个比一个犀利。
“z先生,您好,您的创作和马丁·麦克多纳创作的话剧《枕头人》重名,甚至里面都有枕头型的人,您认为这是剽窃还是所谓的融梗?”这个问题来自一名报社记者。
z先生不屑地笑了笑,编辑想代他回答,他做了个手势,冷冷地说:“我家的洗手间也刷成了白色,也使用了砂石贴面,你可以说我是剽窃白宫吗?”
报社记者尴尬地坐下了,编辑在一旁比画出“ok”。根据图书公司为z先生打造的人设,他就应该古怪一些、冷傲一些,这样的人设有助于吸引读者。
z先生很庆幸自己戴着墨镜,这样台下坐着的人就发现不了其实他早已经走神。
3
书展中,各家出版社都会带着作家出来进行宣传活动。《枕头人·2》的展台旁边,就是一名严肃文学作家的活动。
这名严肃文学作家是z先生自大学起就崇拜的,z先生喜欢他狂放不羁的文字和其中透露出的有关人性黑暗面的思考。z先生一直以为这位作家会是一名放浪形骸的中年人,而实际上,他只是一个瘦小的、羸弱的小老头,颤颤巍巍地在台上讲话,连普通话都不会说。严肃文学本来就没有多少读者,台下坐的都是出版社“托关系”请来的学生,坐得满满当当,为这位老先生充充门面。
“我也是您的读者。”z先生不无遗憾地想。比起坐在这里像个木偶一样签字,他更希望可以坐在那边给那位严肃文学作家一些掌声。可惜编辑提醒过他,不可以过去要签名,他必须要维持自己的神秘感。
“我告诉你,悬疑小说已经被人写透写滥了,现在拼的是什么?是运气,是感觉!”编辑苦口婆心。
z先生收回自己的遐思,台下有一位刁钻的观众开始提问:“纯文学的作品没有人读,类型小说却卖得盆满钵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非常友善,z先生打量了一下提问的人——中长发,戴着方形框镜,年龄不会超过22岁,有自己大学时偏执的文学青年的影子。
编辑开口了,他想告诉这位观众,文学圈本来就是百花齐放,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是好的作品……
但是z先生毫不客气地打断了编辑——这也是他们策划好的人设,可以适当地狂放一点、野蛮一点,谁让他是写凶杀案的小说家呢?
z先生说:“我认为,这和我们的时代有关。时代飞速发展,在每个人的心里都留了一个黑洞。这个黑洞里有恐慌、有愤怒、有遗憾,而类型小说就是填洞的。什么时候这个洞填好了,什么时候人就能读得下去纯文学了。纯文学是一种反思,当你心里黑漆漆、空落落时,你是没有能力进行反思的。”
编辑轻轻颔首,他对z先生的反应很满意,他认为应该不会出现更刁钻的问题了,是时候开启签售了。
而又一位观众打断了他的签售计划。
“z先生,本市去年2月份、4月份、6月份分别出现三位死者,她们的死法和您在《枕头人》里的描写完全一致,这件事,您怎么看?”
z先生感到心脏漏跳了一拍。
他在人群里寻找这位提问者,墨镜黑漆漆的,眼前人影幢幢,他找不到是谁在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