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0章 潜龙出海(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马云的电话来得突然,挂得也干脆。只说要约在杭州西湖边的一间茶室见面,具体时间地点稍后发来,便结束了通话。

林烨握着手机,半晌没有回过神。阿里巴巴,这个名字在前世如雷贯耳,而此时的马云,应该还在杭州那间狭小的公寓里,带领着“十八罗汉”艰难创业。

“谁的电话?”赵小军一边开车一边问。

“一个可能改变未来的人。”林烨深吸一口气,“掉头,去公司。我们要连夜开会。”

深夜的会议室里,核心团队齐聚。当林烨说出“马云”和“阿里巴巴”时,大多数人一脸茫然。1998年,这个名字还鲜为人知。

只有吴哲眼睛一亮:“我知道他们!在做B2B的网上贸易市场,模式很新颖!”

林烨在白板上写下“阿里巴巴”西个字:“如果我说,这家公司未来会改变整个中国的商业生态,你们信吗?”

众人沉默。赵小军忍不住说:“烨哥,我们现在自己的事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管别人?”

“正因为忙不过来,才要寻找盟友。”林烨目光炯炯,“黑石和软银联手,万家在转型,全国性的竞争即将开始。单打独斗的时代过去了。”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接受IDG和红杉的投资意向,启动A轮融资。

“但我们有三个条件:第一,估值不能低于五亿;第二,我们团队保持控股权;第三,投资方要带来战略资源,不仅仅是钱。”

这个决定在团队内部引发激烈讨论。张大壮担心引入资本后会失去控制权,沈曼则认为五亿估值太高,可能会吓跑投资人。

“不高。”林烨异常坚定,“我们的模式己经验证成功,数据会说话。”

与此同时,他让吴哲深入研究阿里巴巴的模式,同时收集所有关于马云和“十八罗汉”的资料。

“我要在见马云之前,完全了解他们的优势和短板。”

两天后,IDG和红杉的代表团抵达省城。尽职调查持续了整整一周,投资经理们翻遍了公司的每一本账册,访谈了每一位高管。

最终谈判在风尚总部的会议室进行。IDG的代表开门见山:“林总,我们很看好你们的模式,但五亿估值确实太高。目前市场上同类企业的估值都在三亿左右。”

红杉的代表接着说:“而且你们要求的控股权,对投资方来说风险太大。”

林烨早有准备。他让沈曼展示了三组数据:客户忠诚度、市场份额增长率、单位获客成本。

“看这组数据,”林烨指着屏幕,“我们的客户复购率是68%,远高于行业平均的25%。为什么?因为信任。”

他又调出另一张图表:“而我们的获客成本,只有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口碑传播。”

IDG的代表若有所思:“所以你们的核心竞争力,其实是信任价值?”

“没错。”林烨点头,“而这,是无法用传统估值模型计算的。”

经过八个小时的拉锯战,最终达成了协议:IDG和红杉联合投资五千万,占股8%,估值六亿两千五百万。林烨团队保留52%的控股权。

“合作愉快。”签完协议,IDG的代表握着林烨的手说,“说实话,我们投过很多企业,你们是第一个把‘信任’量化为核心资产的。”

送走投资方,赵小军激动地拍着林烨的肩膀:“六亿!我们真的值六亿!”

然而,喜悦很快被现实冲淡。随着资金到账,投资方派驻的董事也进入了董事会。第一次董事会会议上,矛盾就出现了。

IDG的董事提出:“现在资金充足,应该立即进军全国市场,在北京、上海、广州同时开店。”

红杉的董事附和:“对,要快!互联网的窗口期很短,必须抢占先机。”

但林烨反对:“我们的模式需要深耕细作,盲目扩张只会稀释品牌价值。”

双方各执一词,会议不欢而散。

当晚,林烨接到了马云的第二通电话。这一次,他们聊了整整一个小时。

马云的声音充满激情:“林总,我看过你们的模式,线上结合线下,很有特色!但我们走的是不同的路,我们要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林烨被这句话震撼了。如此宏大的愿景,在很多人听来像是天方夜谭,但他知道,这就是阿里巴巴未来成功的基因。

“马总,你们的B2B模式很有前景。但我认为,未来的爆发点在B2C。”

“B2C?”马云愣了一下,“首接对消费者?这个市场太小了吧?”

林烨没有争辩。他知道,此时的中国,连马云这样的先行者都还没有看清C端的巨大潜力。

挂掉电话后,林烨久久不能平静。重生者的优势让他看到了未来的轮廓,但具体路径仍需自己摸索。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