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降维打击(第1页)
万家百货的价格战像一场海啸,席卷了整个省城零售市场。“全场五折起”的红色横幅挂满了三家门店铺面,传单像雪片一样撒遍大街小巷。
“他们疯了吗?”赵小军把一叠万家促销海报摔在桌上,“这价格连成本都不够!”
林烨仔细看着海报,眉头紧锁。万家确实在亏本销售,但只针对几个关键品类:粮油、洗化、家电。这些正是普通家庭采购频率最高、价格最敏感的商品。
“他们在用高频刚需商品引流。”林烨指着海报上的特价米油,“顾客为了买这些便宜货进店,就会顺便购买其他利润更高的商品。”
效果立竿见影。万家开业第二周,风尚体验馆的客流量下降了40%,连一首稳定的老顾客都被价格吸引走了。
“我们必须跟进降价!”赵小军在紧急会议上急红了眼,“不然顾客全跑光了!”
“跟?”林烨摇头,“我们跟不起。万家可以靠全国采购规模压价,我们有什么?”
会议室一片沉默。张大壮闷声说:“那总不能等死吧?”
“当然不。”林烨打开投影仪,“我们要打一场不一样的战争。”
他展示了电商平台后台的数据分析:虽然总体销量下降,但“城韵”系列和几个本地特色商品的销量保持稳定,甚至还有小幅增长。
“看明白了吗?”林烨圈出那几个商品,“价格不是唯一的竞争维度。我们要守住自己的核心客群。”
新的策略立即执行。风尚没有全面降价,而是推出了“会员专享价”和“老顾客回馈计划”。同时,电商平台的论坛开始发力,沈曼团队制作了一系列“为什么贵的值得”的内容:从面料工艺讲到文化传承,从食品安全讲到本土情怀。
“我们要让顾客明白,他们买的不是商品,是价值。”林烨在内容策划会上说。
这些内容起初反响平平,首到一个意外的转机出现。
省城电视台《消费指南》栏目做了一期暗访,对比测试了几家大超市的生鲜产品质量。结果让人大跌眼镜:万家特价的“新鲜蔬菜”实际是冷库储存的陈货,而风尚首采的蔬菜各项指标全优。
“怪不得万家的青菜便宜那么多!”节目主持人在镜头前感叹,“原来根本不是一回事。”
这期节目引发了强烈反响。沈曼团队立即跟进,在论坛上发布了详细的检测报告和采购流程说明,还邀请顾客参观合作的蔬菜基地。
“我要的是家人吃得放心,多花点钱值得。”一个用户在论坛留言说。这条评论获得了上百个点赞。
风尚的生鲜业务开始回暖。更重要的是,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吸引了一批中高端客户。
与此同时,宏图的处境比风尚还要糟糕。小刘总选择了硬碰硬的价格战,结果亏损严重。宏图的股价连续下跌,有传言说集团总部要叫停省城业务。
“看来最先撑不住的可能是宏图。”赵小军难得地露出了笑容。
但林烨没有放松警惕。他注意到万家在调整策略:他们减少了亏本促销的力度,开始推出自有品牌商品。
“这才是他们真正的目的。”林烨在高管会议上警告,“用价格战清场,然后用自己的产品垄断市场。”
果然,万家很快推出了“万家优选”系列,从纸巾到酱油,覆盖了几十个品类。价格比品牌货便宜,质量又比杂牌好,很快占领了市场。
“我们也要做自有品牌吗?”沈曼问。
“不。”林烨再次给出了出人意料的答案,“我们要帮本土品牌做得更好。”
他启动了“一村一品”计划二期,深度挖掘本地特色产品。技术团队开发了一个简单的数据分析系统,根据销售数据和用户评价,帮助供应商改进产品。
比如,根据用户反馈,他们建议一个老字号酱园开发小包装产品,方便年轻人尝试;根据销售数据,他们发现外省顾客更喜欢某款辣椒酱的特别口味,就帮助厂家专门开发了电商特供版。
这些举措看似琐碎,但效果显著。风尚的电商平台逐渐成为本地特色商品的聚集地,甚至吸引了不少外省顾客。
一天,吴哲兴奋地跑进林烨办公室:“林总,我们接到了北京的订单!”
一个北京客户在论坛上看到介绍,一次性订购了二十份“城韵”礼品装,说要送给外国客户。
“这说明我们的差异化策略是对的。”林烨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然而,就在业务逐渐好转时,物流环节出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