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4章 知识才是最大的资本(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存折上的数字足以让大多数人停下脚步,享受生活。但对林烨而言,这笔财富反而加深了他的焦虑。每晚清点账目时,他看着那个数字,就像守着一座不知如何开采的金矿。

“烨哥,咱们现在有钱了,是不是该想想怎么享受一下?”赵小军某天开玩笑地说。他想象着买辆摩托车,或者把店铺装修得更气派。

林烨没有首接回答,而是反问:“小军,如果你有一百块钱,你怎么让它变成两百块?”

“简单啊,进货卖货呗。”赵小军不假思索。

“如果是一百万呢?”

赵小军愣住了,张了张嘴,却答不上来。

这个问题也困扰着林烨。小本生意的那套经验,在巨额资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一套全新的知识体系。

第二天,林烨早早来到省城最大的新华书店。与往常不同,他没有首奔商业类书架,而是在教育区停留许久,购买了高中数学课本和《基础会计学》。然后才转向经济管理区,精心挑选了《宏观经济学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一套《市场营销案例精选》。

“小伙子,买这么多书,是准备考大学吗?”收银员好奇地问。

“不,是补课。”林烨微笑着回答。

回到家中,他将小房间重新布置,腾出一面墙钉上软木板,挂上中国地图和自制的学习计划表。桌上整齐分类摆放着各类书籍,从最基础的数学到深奥的经济理论,宛如一个小型书房。

王淑芬第一次走进这个焕然一新的房间时,惊讶地捂住嘴:“小烨,你这是要重新上学啊?”

“妈,知识永远不会过时。”林烨正埋头解一道代数题,头也不抬地回答。

最初的学习是痛苦的。离开校园多年,那些数学符号和公式如同天书。他常常为一道题耗费整个晚上,草稿纸堆满纸篓。但他没有放弃,就像当年学做生意一样,一点点啃,一点点悟。

更难的是经济理论。那些抽象的概念和模型,需要他反复阅读才能理解。他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每读一章都要用自己的话总结要点,画出思维导图。

一天深夜,林建国起夜时,发现儿子房间的灯还亮着。他推门进去,看见林烨正对着一本厚厚的书皱眉苦思。

“这么晚还不睡?”林建国拿起书,《资本论》三个字让他一愣,“你看这个做什么?”

“周教授推荐的,说要想理解中国经济,得先读这个。”林烨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林建国沉默片刻,转身离开,不一会儿端着一杯热牛奶回来:“别熬太晚。”

父亲罕见的温情让林烨心头一暖。更让他惊讶的是,第二天晚饭时,林建国竟然主动问起书中的内容:“马克思说的剩余价值,你觉得现在还有用吗?”

父子俩第一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虽然观点时有分歧,但气氛前所未有的融洽。

除了自学,林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团队。每天开店前一小时,他组织赵小军和张大壮学习基础知识。从简单的加减乘除到库存管理,从客户心理到销售技巧,他倾囊相授。

“老板,我都这岁数了,还学什么写字啊。”张大壮最初很抗拒,握着笔像握锄头。

“大壮,不想一辈子出力气,就得动脑子。”林烨耐心示范笔划,“你名字的三个字,先练会了。”

赵小军接受能力快,但对理论没耐心:“烨哥,知道怎么卖货就行了,学这些管理理论有啥用?”

林烨没有首接回答,而是给他讲了个故事:两个果园主,一个只知道埋头浇水施肥,另一个研究土壤成分、气候变化和市场行情。三年后,前者果园产量不变,后者引进了新品种,开辟了网上销售,利润翻了三倍。

“这就是知识的价值。”林烨总结道。

一个月后的一个下午,林烨在阅读《经济研究》期刊时,遇到一个无法理解的经济模型。他思考再三,决定给周教授写信请教。不仅问了专业问题,还附上自己这段时间的学习心得和思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