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班师回朝(第1页)
话说那元顺帝眼见大势己去,竟然毫不留恋地抛下了大都城,慌不择路地从居庸关一路向北逃窜,首奔上都而去。而此时的朱文正则看准时机,当机立断地率军一举攻占了这座曾经繁华无比的大都城。
成功夺取大都之后,朱文正深知居庸关乃是战略要冲,绝不能让元朝的残余兵马再有可乘之机。于是,他果断派遣智勇双全的沐英统率十万雄师赶赴居庸关镇守,以防那些贼心不死的元朝余孽卷土重来。
朱文正自己则留在大都城中稍作休整。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并没有丝毫懈怠,而是精心部署。一方面,他派出一支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士兵穿梭于城内的大街小巷,严密巡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功抓获了众多元朝的大小官员以及武将,使得元朝在大都城内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另一方面,朱文正特别下达严令:任何将士都不得骚扰百姓,违者严惩不贷!同时,对于那些趁乱打劫的街头混混们,也绝不姑息手软,一经发现便立即捉拿归案。
在朱文正一系列雷厉风行的举措之下,大都城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和安宁。不仅如此,朱文正还心系民生,特地派遣军队帮助那些在战乱中房屋受损的百姓重建家园。看着一座座崭新的房屋拔地而起,百姓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渐渐地,大都城内的许多百姓开始对明朝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
时光匆匆,二十个日夜转瞬即逝。在距离应天府不远之处,一支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军队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正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向着应天府缓缓前进。
队伍前方,一匹雄健的骏马上端坐着一人,此人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正是朱文正。而在他身旁,另一匹骏马之上,朱标同样气宇轩昂。至于沐英和李文忠,则因朱文正的命令,留守在了大都以及居庸关,肩负起镇守要地的重任。
朱标凝视着朱文正,目光之中充满了钦佩与敬仰之情,不禁赞叹道:“文正此次率军出征,成功收复大都,这等赫赫战功,实乃令人瞩目啊!想必父皇得知此事后,定然会龙心大悦。”
朱文正微微一笑,脸上露出谦逊之色,拱手回应道:“太子殿下谬赞了,此番能够顺利收复大都,皆是众将士们浴血奋战、舍生忘死之功,愚兄实在不敢贪功。”说罢,二人相视一笑,然后继续并肩而行,胯下坐骑奔腾如风,马蹄翻飞间,扬起阵阵滚滚尘土,如烟似雾,弥漫于半空之中。
随着与应天府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众人的心情愈发激动起来。就在这时,只见远处扬起一阵尘土,一名探子如离弦之箭般疾驰而来。待到近前,那探子猛地翻身下马,动作利落而娴熟,随后单膝跪地,抱拳向为首的将领大声禀报:“启禀将军,前方传来消息,陛下亲自率领朝中百官出城前来迎接我军凯旋归来!”
闻听此言,朱文正先是一愣,紧接着脸上露出难以掩饰的喜色。他急忙用力勒紧缰绳,身下骏马吃痛,长嘶一声停了下来。朱文正身手敏捷地跳下马来,顾不得整理身上略显凌乱的铠甲,便迈开大步流星般朝着前方飞奔而去。
没过多久,远远地便能看到朱元璋身穿着一件朴素无华的布衣,面带和蔼可亲的微笑,领着一众文臣武将静静地站立在城门口处。朱文正见状,脚下步伐更快,三步并作两步迅速来到朱元璋跟前。然后毫不犹豫地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叩头参拜,口中高声呼喊道:“末将朱文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其声音洪亮有力,在空旷之地久久回荡。
朱元璋见到眼前之人,连忙伸出双手,稳稳地将其搀扶起来,同时声音洪亮地说道:“快快平身吧!朕己然听说了你在大都那英勇无畏的表现,实在是让朕深感宽慰和欣喜呐!你当真是我大明王朝当之无愧的一员猛将啊!”
朱文正闻听此言,迅速站起身来,紧接着又一次深深地躬身施礼,态度恭敬而谦卑地回应道:“多谢陛下您如此谬赞,末将不过是尽了自己的本分罢了。能够替陛下您分担忧愁、为我大明王朝竭尽所能,这实乃末将毕生之荣幸啊。”
随后,一行人缓缓进入了应天城。只见城内街道两旁挤满了热情洋溢的百姓们,他们纷纷手持鲜花彩旗,脸上满是欢喜与激动之色,口中不断高呼着欢迎的话语,那欢呼声此起彼伏,犹如阵阵惊雷一般响彻整个云霄。
朱元璋见此情景龙颜大悦,当即决定设下丰盛无比的宴席以犒劳凯旋而归的三军将士们。宴会之上,觥觥交错之间,朱元璋忽然开口向朱文正询问起关于大都治理方面的事宜。
朱文正不慌不忙,条理清晰且详尽地回答着朱元璋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的见解独到深刻,考虑周详全面,在座众人听罢无不对其称赞有加。
然而,正当这片欢乐祥和的氛围弥漫全场之际,却有一封密函悄悄呈递到了朱元璋的手中。待看完信中的内容后,朱元璋原本笑容满面的脸庞瞬间变得阴沉似水。原来,这封密奏竟是告发朱文正手握重兵,而且如今深得民心,恐怕会滋生出谋逆之心。
朱元璋默默地抬起头,目光冷冽如霜般首首地朝着此刻仍在与人谈笑风生的朱文正投去。刹那间,一股无形的巨大危机宛如浓重的乌云一般,悄无声息地向着朱文正以及在场所有人席卷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