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7章 招揽流民(第2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原本荒芜的山谷,渐渐有了小镇的模样。一条石子路从谷口延伸到谷内,两旁盖起了一排排整齐的土坯房,房顶盖着厚厚的茅草,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

街面上,出现了铁匠铺(老刘头带着几个学徒,不仅修兵器,也给农户打农具)、纺织坊(张嬷嬷带着妇人孩子们,织出的棉布又厚实又耐用)、杂货铺(卖些油盐酱醋、针头线脑,由几个精明的流民经营)。

最热闹的是早市。天刚亮,农户们就提着新鲜的蔬菜、鸡蛋来摆摊,士兵们则用月钱买些零嘴,孩子们围着卖糖人的小贩打转,欢声笑语不断。

姚若曦的医馆也扩大了,不仅有专门的诊室,还开辟了一间药房,储存着各种药材。她从流民里挑选了十几个聪明伶俐的姑娘,教她们辨认药材、包扎伤口,成了医馆的帮手。

“今天又收了三个学徒。”姚若曦拿着新采的草药,对正在巡视农田的林浩说,“有个叫春桃的姑娘,对脉象特别敏感,是个学医的好苗子。”

林浩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一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姑娘,正认真地给药圃里的草药浇水,动作轻柔,眼神专注。

“你教得好。”林浩笑道。

“是她们肯学。”姚若曦脸颊微红,“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落霞谷是真的为她们好。昨天我去纺织坊,张嬷嬷说,她们织的棉布,够给全军做冬衣了。”

林浩心中一暖。他要的,就是这种上下一心、各司其职的景象。

流民中挑选出的青壮,编入了“预备营”。他们白天种地,晚上训练,由锐锋营的老兵带着,学习队列、刺杀、射箭。虽然起步晚,但他们吃过蛮族的苦,憋着一股报仇的劲,训练格外刻苦。

“将军,您看俺这枪扎得对不对?”一个叫石头的青年,憨厚地请教林浩。他爹娘都被蛮族杀了,一心想当兵报仇。

林浩手把手地教他调整姿势:“枪要稳,眼要准,心要狠。记住,你扎的不是稻草人,是杀你爹娘的蛮族。”

石头眼睛一红,猛地刺出一枪,枪尖稳稳地扎在稻草人的心口。

“好!”周围的预备兵们齐声叫好。

看着这些日渐成长的青壮,林浩知道,锐锋营的根基,越来越稳了。这些人,既是农夫,也是士兵,平时种地,战时拿起刀就能上战场,比单纯的军队更有韧性。

这天傍晚,林浩巡视完最后一片农田,坐在溪边的石头上休息。夕阳将溪水染成金色,远处的村庄升起炊烟,孩子们的嬉笑声随风飘来,一派安宁祥和。

王虎拿着一本名册走过来,脸上带着兴奋:“林大哥,你看!这是最新的统计,谷里现在有三千二百六十七口人,能打仗的青壮有八百多,种了一万五千亩地,今年秋收,至少能收五万石粮!”

林浩接过名册,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每个人的名字、年龄、技能,甚至还有他们的家庭情况。这不仅仅是数字,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落霞谷的未来。

“还不够。”林浩合上名册,目光望向谷外,“断云关还有很多流民,黑风山那边,肯定还有更多。我们要把他们都接来,让落霞谷,成为北境最安稳的地方。”

王虎重重地点头:“我这就再派些人出去!”

这时,姚若曦提着一个食盒过来,里面是刚做好的馒头和咸菜。

“还没吃饭吧?”她将食盒递给林浩,“今天医馆收了个难产的妇人,忙到现在才空下来。”

“母子平安?”林浩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麦香混合着淡淡的甜味,格外好吃。

“嗯,是个大胖小子。”姚若曦笑着说,“孩子爹给取名叫‘谷生’,说生在落霞谷,是福气。”

林浩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谷生,谷生,生于斯,长于斯,这就是最好的名字。

他看着姚若曦被夕阳染红的侧脸,突然明白,落霞谷最珍贵的,不是粮食,不是兵器,是人。是这些在战火中挣扎求生,却依然对生活抱有希望的人;是这些愿意相信他,跟着他在这片山谷里重建家园的人。

“若曦,”林浩轻声说,“等秋收了,咱们修个学堂吧,让孩子们能安安稳稳地读书。”

“好啊。”姚若曦眼中闪着光,“我来当先生。”

夕阳渐渐沉入西山,落霞谷的灯火次第亮起。巡逻的士兵走过街道,与晚归的农户互相问好;纺织坊里还亮着灯,妇人们在赶制秋衣;扫盲班的窗户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林浩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他知道,落霞谷的安宁,是暂时的。血狼王还在黑风山虎视眈眈,镇国公的眼睛也一定盯着这里。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

因为他身后,不再是孤零零的锐锋营,而是三千多渴望安稳的百姓,是一片欣欣向荣的土地,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家园。

这些人,这些土地,就是他最坚固的铠甲,最锋利的刀。

“走,回去吃饭。”林浩对姚若曦说。

两人并肩往回走,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紧紧依偎在一起。晚风送来稻花的清香,也送来远处隐约的歌声——那是流民们自编的歌谣,唱的是落霞谷的好,唱的是林将军的恩。

林浩的嘴角,不由自主地扬起一抹微笑。

落霞谷的故事,才刚刚开始。而他知道,只要守住这片土地,守住这些人,就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夜色渐深,落霞谷的灯火如同繁星,照亮了北境的一角,也照亮了无数人心中的希望。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