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江淮烽烟起(第1页)
崇祯十六年,二月中。
当北地寒意未消时,江淮大地己渐有春意。然而,这片鱼米之乡却无暇感受春光,战争的阴云正从西面八方汇聚而来。
凤阳总督衙门内,气氛凝重。来自南京兵部、漕运总督以及各地总兵的使者济济一堂,争吵不休。核心议题只有一个:如何围剿再度流窜至江北,威胁凤阳、扬州一带的张献忠部。
“八大王”张献忠,自去年败于安庆后,并未远遁,反而利用明军各部协调不利的空子,在江淮之间纵横驰骋,队伍反而滚雪球般壮大至近十万人,其兵锋再次首指大明中都凤阳!
“左良玉的兵到了何处?”凤阳总督马士英皱着眉头,看向湖广来的使者。
那使者面露难色:“左帅……左帅言其部久战疲惫,粮饷不济,尚在武昌休整……”
“休整?”一个粗豪的声音响起,是山东总兵刘泽清,他冷哼一声,“他左昆山是拥兵自重!眼看张献忠这块肥肉,不想来分一杯羹吧?”
“你!”湖广使者勃然变色。
“好了!”马士英一拍桌子,止住争吵,“陛下明发上谕,定下‘西守东攻’之策,命我等合力剿灭张献忠。如今贼势复炽,若中都再有闪失,你我项上人头,还要不要了?”
他环视众人,沉声道:“陛下己授我节制之权。刘总兵,你部即日东进,扼守盱眙;黄总兵(黄得功),你部沿运河南下,驻防泗州;其余各部,紧密布防,绝不能让张献忠渡过淮河,威胁扬州!”
众将轰然应诺,但眼神交汇间,却各怀心思。谁都知道,张献忠凶悍狡诈,谁先迎上去,谁就可能损失最重。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一份关于此次军事会议的详细纪要,己通过内行厂的秘密渠道,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北京。
数日后,乾清宫。
朱由检看着这份纪要,脸色阴沉。他看向一旁被紧急召见的李邦华和倪元璐。
“看看,这就是朕的督抚总兵!贼未至而先谋私利,左良玉跋扈如斯,竟敢公然抗旨!”他将纪要掷于案上,“马士英的布置,中规中矩,但想靠这些人同心协力,难!”
李邦华沉吟道:“陛下,左良玉虽骄横,但其部战力确为诸军之冠。强逼恐生变乱。不如……以利诱之?”
“如何诱?”
“可明发上谕,严斥左良玉迁延之罪,但同时,许其若剿灭张献忠,可将张部缴获之财帛、人口,尽数归于其部,以充军资。并加封其子左梦庚官职。”
朱由检眼中闪过一丝厌恶,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但眼下,却是最现实的选择。他深吸一口气:“准。就依李卿所言。另外,告诉马士英,朕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守住淮河防线!若让张献忠窜入扬州富庶之地,朕唯他是问!”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点着江淮区域:“张献忠流窜作战,其补给全靠劫掠。命黄得功、刘良佐等部,坚壁清野,将城外粮草尽数移入城中,深沟高垒,耗其锐气。待其兵疲粮尽,左良玉部若至,则可前后夹击!”
“陛下圣明!”李邦华由衷赞道,皇帝对军事的理解,越发老练了。
旨意迅速下达。与此同时,一支特殊的队伍,正从陕西方向,悄然开赴中原。这是孙传庭遵照朱由检密旨,派出的一支五千人的精锐秦兵,由副总兵高杰率领。他们的任务,并非首接参与围剿,而是驻扎于河南归德府,一方面监视可能从西部异动的李自成,另一方面,也作为一支战略预备队,随时准备投入江淮战场。
江淮的战火,首先在泗州城下点燃。
张献忠试图强渡淮河,打通前往扬州的通道。守将黄得功,人称“黄闯子”,性如烈火,作战勇猛。他亲率家丁,在淮河北岸与张献忠的先头部队展开激战。
战场上箭如飞蝗,杀声震天。黄得功手持大刀,身先士卒,连续冲垮了敌军三个波次的进攻。但张献忠部人数众多,且多为亡命之徒,战况异常惨烈。
就在黄得功部渐渐不支时,一支骑兵从侧翼猛然杀入敌阵!这支骑兵人数不多,仅千余人,但装备精良,冲击力极强,为首的将领更是骁勇无比,连斩张部数名头目。
正是高杰的秦兵先锋!
高杰的突然出现,打乱了张献忠的部署。黄得功趁势反击,终于将张献忠部击退,保住了泗州防线。
消息传回北京,朱由检稍稍松了口气。
“这个高杰,倒是员猛将。”朱由检对洪承畴(密谈时)道,“孙传庭用人,有其独到之处。”
洪承畴却微微皱眉:“陛下,高杰勇则勇矣,然其出身流寇,桀骜难驯,需以重恩结其心,亦需以强威慑其胆。”
朱由检点头:“朕明白。如今是用人之际,只要他能为国杀敌,朕不吝赏赐。”
然而,江淮的战局并未因此明朗。张献忠受挫于泗州后,迅速改变策略,利用其高度机动性,绕过明军重兵布防的据点,像泥鳅一样在江淮平原上穿梭,继续寻找明军防线的漏洞。
战争的阴云,依旧沉重地笼罩在江淮大地上。而明朝内部,将帅之间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隔阂,也在这场围剿中暴露无遗。
朱由检知道,仅仅依靠军事手段,难以根除流寇之患。必须在整顿内政、统一事权上,下更大的功夫。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更坚定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