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书院新声(第1页)
秋意渐浓,苏州城的银杏叶染上了金黄。化生书院己正式开课三月有余,昔日的炼血堂旧址,如今书声琅琅,一派生机勃勃。
清晨的武学场上,一群身着统一校服的少年正在演练拳法。他们中既有江湖门派的子弟,也有贫民窟的孤儿,还有几个金发碧眼的西域孩童——正是阿米尔留下的工匠的孩子。此刻,他们一招一式打得有模有样,脸上洋溢着认真的神情。
“出拳要稳,呼气要匀!”凌尘站在场边指导,他身上的黑袍早己换成了素雅的青衫,更像一位温文尔雅的先生,而非叱咤江湖的宗主。
“林先生!”一个虎头虎脑的少年举手,正是之前在街头擦鞋的小石头,“为什么我们要学这种不厉害的拳法啊?我想学长剑,像苏先生那样厉害!”
苏沐瑶恰好从一旁走过,闻言笑着打趣:“等你把基础打牢了,我就教你剑法。”她如今也常来书院授课,教的是医理和清心诀。
凌尘摸了摸小石头的头:“这种‘万物拳’看似简单,却能强身健体,培养根基。就像盖房子,地基不稳,再高的楼也会塌。”
小石头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继续认真练习。
书院的藏书阁里,更是热闹。百晓生被请来担任山长,每日都会在这里给弟子们答疑解惑。此刻,他正拿着一张世界地图,给一群弟子讲解:“……越过西域的沙漠,再跨过大洋,就是阿米尔的故乡。那里的人,和我们长得不一样,吃的食物不一样,却同样要读书、要生活……”
弟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眼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山长,”一个西域孩童用生硬的中原话问道,“我们那里的火枪,真的能用来修路吗?”
“当然,”百晓生笑道,“上个月,官府就用改良后的火药,炸开了阻碍河道的礁石,让商船通行更顺畅了。”他指了指窗外,“科技是工具,善用则利国利民,滥用则为祸江湖,关键在于使用者的本心。”
孩子们若有所思,眼中的迷茫渐渐散去。
午后,书院的实验室里,阿米尔留下的工匠正与中原的铁匠合作,研究如何改良火药。他们面前的桌子上,摆放着各种仪器和图纸,空气中弥漫着硫磺的味道。
“这里的配比再减一成,应该能更稳定。”工匠头目哈桑拿着算盘,认真计算着。他的中原话己流利了不少,还学会了用算盘。
旁边的铁匠老王点头:“我看行。上次用这个配方试炸石头,威力刚好,也没炸膛。”
凌尘走进实验室,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欣慰。当初决定留下工匠,果然是对的。这些西域工匠不仅带来了火器技术,更带来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中原的技艺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林先生,”哈桑拿起一个新制的烟花,“这个……给孩子们玩的,没有危险。”
那烟花造型精巧,画着书院的图案,显然花了不少心思。
“多谢。”凌尘接过烟花,“下月的中秋灯会,正好用得上。”
离开实验室,凌尘来到后院的药圃。苏沐瑶正在这里教弟子们辨认草药,阳光洒在她身上,温柔得像一幅画。
“在忙呢?”凌尘走上前。
“刚教完辨识毒草,”苏沐瑶擦了擦额头的汗,“这些孩子里,有几个对医理很有天赋,尤其是小石头,一点就通。”
“他呀,机灵得很。”凌尘笑道,“对了,焰离派人送来了消息,说火焰山的青稞丰收了,还酿了新酒,让我们有空去尝尝。”
“好啊,”苏沐瑶眼中闪过一丝期待,“等书院放了年假,我们就去西域看看,顺便去北漠拜访风阁主他们。”
“一言为定。”
夕阳西下,书院的弟子们陆续放学。有的结伴回家,有的留在书院温习功课,还有几个围着哈桑,看他演示如何制作安全的小烟花。欢声笑语回荡在书院的每一个角落,驱散了秋日的萧瑟。
血影拄着拐杖,站在门口看着这一切,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他身旁的石桌上,放着一封刚收到的信,是惊涛门敖沧海写来的,说东海的渔民用上了新制的渔网,收成比往年好了三成。
“真好啊……”血影喃喃道。
凌尘与苏沐瑶并肩站在他身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一片宁静。
或许,这就是他们一首追求的江湖——没有纷争,没有杀戮,只有书声、笑声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你说,多年以后,人们会不会忘记炼血堂的过往,只记得化生书院?”苏沐瑶轻声问道。
“会的,”凌尘点头,“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的事,能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远处的天空,晚霞绚烂,如同他们共同守护的江湖,充满了希望与生机。
书院的钟声再次响起,悠长而深远,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的故事——一个关于和解、关于成长、关于不同世界交融共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