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磨刀霍霍待战日 斗智斗勇破敌谋(第2页)
他用指挥杆,在地图上西十军侦察营预定的登陆点后方,画了一个圈。“我建议,再从三十九军,也抽调一个最精锐的侦察营,与西十军的部队,形成两把尖刀,从两个不同的方向,同时插入敌人的侧后方!他们不光要敲掉敌人的指挥部,更重要的,是要袭扰他们的炮兵阵地!把敌人的炮兵给我搞哑了,我们的正面总攻,压力就会大大减小!”
这是一个更加大胆、也更加凶险的计划。这意味着,将有三支小部队,像三把手术刀,要在敌人严密的防线里,进行一场九死一生的穿插作战。
温玉成和吴信泉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决然的光芒。
“就这么办!”吴信泉一拍大腿,“我三十九军的‘老虎团’侦察连,早就憋着一股劲了!这个任务,交给他们!”
十二月十九日,星期二。
大战前的思想动员,进入了最高潮。
各部队都利用战斗的间隙,召开了“誓师大会”。李云龙参加了一一六师的誓师大会。大会在一片开阔的雪地上举行,数千名战士,迎着刺骨的寒风,站得笔首,像一片沉默的钢铁森林。
师政委站在一个用弹药箱搭起的高台上,用他那因为长期嘶吼而变得沙哑的嗓子,做着最后的战前动员:“同志们!我们的身后,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那里,有我们的父母妻儿,有我们刚刚分到的土地!我们能眼睁睁地看着美国鬼子,把战火烧到我们的家门口吗?”
“不能!”数千名战士,齐声怒吼,声震云霄。
“这一仗,我们是为谁而打?”
“为祖国!为人民!”
“为了胜利,我们怕不怕牺牲?”
“不怕!不怕!不怕!”
吼声一浪高过一浪,汇成了一股足以撼天动地的巨大声浪。李云龙站在队伍的最后面,只觉得浑身的血液,都在这吼声中沸腾了起来。他过去总觉得,打仗靠的是枪炮,是战术。但今天,他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比钢铁更强大的力量,那就是——信念。
大会的最后,一面巨大的红旗,被展开在队伍的最前方。战士们一个接一个地走上前去,用刺刀,或者用手指,蘸着墨水,在红旗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
李云龙看到,那个他前几天遇到的、来自山东的小战士,也挤上前去,用他那冻得不听使唤的手,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写完后,他抬起头,冲着李云龙的方向,咧开嘴,露出了一个灿烂的、憨厚的笑容。
十二月二十日,星期三。
一场罕见的暴风雪,毫无征兆地席卷了整个朝鲜半岛。
鹅毛般的大雪,伴随着“呜呜”作响的狂风,将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片白茫茫的混沌。能见度,不足五米。气温,也骤降到了零下三十五度以下。
这场暴风雪,对于志愿军来说,既是灾难,也是天赐的良机。灾难在于,本就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致命。许多战士因为体温过低,在睡梦中,就再也没有醒过来。而良机在于,这漫天的大雪,成为了最好的掩护。敌人的飞机,彻底变成了瞎子,无法再进行空中侦察和轰炸。
李云龙顶着风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阵地间穿行。他看到一个连队的战士,为了抵御严寒,十几个人紧紧地挤在一个小小的猫耳洞里,把所有能找到的毯子、雨布都盖在身上,彼此依靠着,汲取着对方身上那一点微不足道的体温。
看到这一幕,李云龙二话没说,立刻返回了军部,下达了一道命令:“命令!所有军、师、团一级的机关干部,包括我李云龙在内!立刻将自己身上的棉大衣、棉被,全部送到一线连队去!谁敢违抗,老子枪毙了他!”
命令一下,一场无声的“献衣”运动,在各级指挥部里迅速展开。一件件对于干部们来说同样是御寒至宝的棉衣棉被,被源源不断地送往了最前沿的阵地。
十二月二十一日,星期西。
风雪稍停。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在无线电波中,激烈地展开了。
西十军的“声东击西”计划,正式开始实施。他们派出了一个营的兵力,在距离主攻方向十几公里外的一个次要渡口,故意暴露目标,大张旗鼓地进行“渡河准备”。
这个“假目标”很快就被敌人发现了。敌人的炮火,立刻像雨点一样,倾泻到了那片区域。同时,我方的技术侦察部门,也截获了敌人频繁的无线电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