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立后风波群臣阻挠(第1页)
新朝初立,万象更新,百废待兴。开元皇帝萧绝以雷霆手段稳定朝局,封赏功臣,整顿吏治,一系列举措虽引得暗流涌动,却也迅速压制了表面的混乱,帝国机器开始沿着新君划定的轨道艰难却有力地重新运转起来。
然而,当萧绝试图将最重要的一块基石——皇后之位——奠定时,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公开而激烈的阻力。
这一日大朝会,议题本是商讨春耕劝课、减免部分地区赋税以及工部兴修水利等实务。各项事宜初步议定后,萧绝看似随意,实则酝酿己久地开口道:
“国不可一日无君,宫中亦不可长日无主。苏氏婉,性行温良,克勤克俭,更于朕微末之时,患难与共,屡次救朕于危难,于北安道时,抚慰流民,主持内政,功在社稷。朕意己决,册立苏婉为后,母仪天下。礼部即可着手筹备册封大典。”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回荡在金銮殿中。
话音落下,殿内出现了短暂的死寂。几乎所有官员,包括王焕等支持新政的老臣,脸上都露出了愕然、迟疑乃至震惊的神色。
果然,短暂的沉默之后,如同冷水滴入滚油,朝堂瞬间炸开了锅!
一名白发苍苍、身着正二品绯袍的老臣率先出列,他是礼部尚书周廷芳(周廷玉族弟,但与其政见不合,故未被清算),声音带着急切和痛心:“陛下!万万不可!万万不可啊!”
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叩首道:“陛下!皇后之位,母仪天下,乃天下女子之表率,关乎国体,非同小可!苏氏…苏总管虽有功于陛下,于北安道亦确有善举,然其出身…乃是前朝废皇子侍女,此等身份,如何能母仪天下,位居中宫?此非仅陛下家事,更是国事!若立其为后,恐天下哗然,士林非议,有损陛下圣德,动摇国本啊!”
紧接着,又一位出身清河崔氏的门下省侍中出列附和:“陛下!周尚书所言极是!苏氏出身卑微,此其一。其二,其家族并无显赫门第,于朝中毫无根基,如何能统领六宫,表率命妇?皇后之选,当从世家望族、德行昭彰之淑女中择取,方可安定人心,联络朝野。请陛下三思!”
“请陛下三思!”瞬间,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官员,大多是以清流自居的言官和世家出身的朝臣。他们的理由冠冕堂皇,无非“出身卑微”、“于礼不合”、“恐失天下望”,核心却只有一点:维护他们固有的门第观念和阶层利益。他们无法接受一个曾经的宫女,凌驾于所有世家贵女之上,成为国母。
甚至一些原本支持萧绝的寒门官员,此刻也面露难色,沉默不语。千百年来的等级观念,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
王焕等老臣眉头紧锁,他们深知苏婉之功与萧绝之情,但也明白此事阻力之大。王焕出列,试图缓和:“陛下,苏总管贤德,确有母仪之风。然则,礼制亦不可轻废。或可先赐予贵妃尊位,待日后诞下皇嗣,再…”
“不必日后!”萧绝断然打断了他,声音冷了下来,目光如刀锋般扫过下方跪伏的群臣,“朕今日与诸卿议的,是立后,不是议妃!”
他缓缓从龙椅上站起身,一股无形的威压弥漫开来,让整个金銮殿的温度都似乎下降了几分。
“出身?门第?”萧绝的声音带着一丝嘲讽,“朕起兵之时,尔等所看重的出身门第在何处?是那些高门望族给了朕一粒粮,还是一支箭?当朕与苏婉在冷宫之中濒死挣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之时,尔等所看重的礼法纲常又在何处?!”
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和一丝压抑的怒火:“苏婉于朕,不仅是患难夫妻,更是肱骨之臣!北安道数万流民得以活命,是谁日夜操劳?大军南下,粮草军械无一短缺,后方稳如泰山,是谁之功?尔等只看见她侍女出身,却看不见她的坚韧、智慧、仁德与功绩!这等见识,与瞎子何异?!”
“至于天下非议?”萧绝冷笑一声,“朕一路行来,所破者,岂止是城池关隘?更是无数陈规陋习!朕今日能坐在这龙椅之上,靠的不是什么门第祖宗,靠的是手中的刀剑,心中的信念,和麾下将士的效死!朕要立的皇后,是能与朕共患难、亦能共治天下的女子,不是一个用来联络你们所谓朝野的门第摆设!”
他每一句话都如同重锤,敲打在众臣的心头。许多跪着的官员冷汗涔涔,头埋得更低,却依旧无人松口。这不是简单的劝谏,这涉及到他们赖以生存的价值观和利益核心。
周廷芳老泪纵横,以头抢地:“陛下!老臣皆知陛下与苏总管情深义重!然祖宗法度不可轻废啊!若强行立之,恐寒天下士人之心,于新政推行亦是大为不利!老臣一片赤诚,皆为陛下江山社稷着想,请陛下收回成命!”
“请陛下收回成命!”又是一片附和之声。场面一时僵持不下。
萧绝看着下方黑压压跪倒的官员,眼中寒光闪烁。他知道,这不是靠帝王权威一声令下就能简单压服的事情。强行下旨固然可以,但必然导致朝堂离心离德,为新政的推行埋下巨大的隐患。
他缓缓坐回龙椅,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殿内陷入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默。
良久,他再次开口,声音恢复了平静,却带着一种更深沉的决绝:“诸卿之忧,朕己知晓。然立后之心,朕意己决,绝不会更改。”
他目光扫过众人,缓缓道:“此事,今日暂且议到这里。退朝。”
没有强行通过,也没有妥协,而是选择了暂时搁置。
但所有人都知道,皇帝绝不会放弃。这场关于皇后之位的风波,才刚刚开始。它己不仅仅是立谁为后的问题,更是一场新旧观念、皇权与世家利益的初次正面碰撞。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心思各异地退出金銮殿。萧绝独坐于龙椅之上,目光穿透殿门,望向远方,深邃而坚定。
他知道,要为自己心爱的女人正名,要打破这千百年的桎梏,他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道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