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章 无声的邀约(第1页)

章节目录保存书签

从深圳返回北京后,生活再次被繁忙的日程填满。示范园区一期项目进入验收关键期,硅谷的资金注入后,新的研发中心和海外扩张计划也需要立刻跟进。江瑾辰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在各个会议、实验室和谈判桌之间穿梭。

那场艺术展上心照不宣的短暂交汇,像一帧被精心珍藏的慢镜头,偶尔在忙碌的间隙浮现在脑海,带来片刻宁静的愉悦,但也仅止于此。现实的鸿沟依然清晰存在,两人都极有默契地没有再试图制造下一次“巧合”。

加密信息的交流依旧持续,但内容更多围绕着各自工作的进展和偶尔的碎片化分享。他给她看实验室新到的、造型奇特的原型机;她给他拍片场角落里一株顽强生长的野花。像是一种无声的陪伴,告诉对方:我在这里,一切按部就班。

这天,江瑾辰收到一个来自刘亦菲的快递。不是寄到公司,而是首接寄到了他的公寓。

拆开来看,是一本书。书名叫《渺小事物的神圣意义》,是一位自然哲学家写的随笔集,探讨微观世界中蕴含的哲理和美感。装帧朴素,纸张触感极佳。

他翻开扉页,里面没有留言,只有一枚压干的、形状奇特的银杏叶作为书签,夹在某一页。

他拿起那枚银杏叶,对着光看了看,叶脉清晰如画。然后,他翻到夹着书签的那一页。

那一页的文章,讨论的是“距离”与“共鸣”。其中一段话被用铅笔极轻地划了一道线:

「真正的靠近,并非物理距离的消失,而是频率的同步。即使相隔山海,也能在宇宙的弦音中,感知到那份独特的共振。」

江瑾辰的目光在那段话上停留了许久。

他几乎能想象出她挑选这本书、找到这一页、轻轻划下这道线、然后夹入这枚银杏叶时的样子。

这不是一件礼物。这是一个无声的邀约。一次关于“频率”和“共振”的探讨。

他拿起手机,拍下了那枚银杏叶和划线的段落,发了过去。「书和书签都收到了。频率是个很妙的词。」

几分钟后,她回复。「看来收到了。试试看能否接收到弦音。」

一种奇妙的、只存在于两人之间的仪式感悄然建立。

接下来的几天,江瑾辰无论多忙,都会在睡前抽出一点时间翻阅那本书。他读得很慢,常常在某一句话上停留,思考着她可能为何会选择分享这一句。

他也会开始在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寻找可以“共振”的瞬间。

比如,他在食堂吃到一道味道不错的清炒芦笋,会拍下来发给她:「今天的频率是清脆的。」而她可能会在几个小时后,发来一张夕阳下芦苇荡的照片:「这里的频率是金色的。」

又比如,他调试代码遇到瓶颈,烦躁地推开键盘时,会收到她发来的一段只有十几秒的、用手机录下的山涧流水声。「白噪音,或许有用。」而他听了之后,烦躁的心绪竟真的慢慢平复,回复道:「频率匹配,干扰清除。」

这些互动琐碎、随机,甚至有些幼稚,却充满了难以言喻的乐趣和默契。他们像是在玩一个只有彼此才懂的解码游戏,通过最日常的碎片,拼凑出对方此刻的状态和心情,并给予回应。

这是一种超越文字和语言的、更细腻的交流。

徐浩东又一次敏锐地捕捉到了老板的这种变化。“瑾辰,你最近……对着手机笑的频率有点高啊。”他摸着下巴,眼神狐疑,“而且笑的种类还不一样。有时候是那种‘老子代码跑通了’的笑,有时候是那种……嗯,说不出来的,有点肉麻的笑。”

江瑾辰收起手机,面无表情地看他:“你很闲?园区二期的那份供应商评估报告我看你是不想要deadline了?”

徐浩东:“……我这就去干活!”

赶走了徐浩东,江瑾辰嘴角才又重新勾起一丝笑意。

他再次翻开那本书,目光落在另一段被她做了标记的话上:

「倾听需要耐心,回应需要诚意。」

他拿起铅笔,在那句话下面,也轻轻地划了一道线。

然后,他拍下这一页,发了过去。「正在学习倾听。诚意够吗?」

这一次,她回复得很快。「信号接收中。强度:满格。」

无声的邀约,得到了满格的回应。

那堵无形的墙,依然矗立。但他们己经开始学会,在墙的两边,种植属于彼此的秘密花园。

--

章节目录